03
2019
01

谈谈六孔箫笛的制作

 谈谈六孔箫笛的制作

 一位乐友告知,有位台湾笛子爱好者欲通过商家让我制支匀孔笛。听说他请人制作了多支,总难满意。
我只能付之一笑。理由是,我靠十年不为商家制作箫笛。我还见过网上有人出让说是我制作的紫竹笛。说
穿了,我一生只制作过一支凤眼竹笛,当年送给了我的老师吴造峨,此外从未做过紫竹笛。当然这支紫竹
笛根本就与我无关。
 言归正传,那么六孔箫笛制作有什么可谈的呢?实际上这一问题大有讨论的必要。原来如今的六孔笛
都是按照十二平均律校音的,要按照原先的匀孔笛制作、校音,有一定的难度;而如今的演奏都是以十二
平均律为音淮标淮,而六孔箫既要合乎手指按孔的生理要求,又要符合十二平均律的音淮要求,也不是件
易事。
 匀孔的六孔箫,若依照十二平均律校音,看上去似乎不可能达到音淮要求,其实不然。解决的方法是,
将六孔箫的第二孔开挖成紧邻的两个小孔,它的音就能获得极大的增高。如此处理,不仅使它同第三孔的
音程保证为小二度,而将这两个小孔的上一孔淹没,它同第三孔的音程就成了大二度,多半音,不就方便
了转调?
 六孔的匀孔笛的制作,要远比匀孔六孔箫难得多。何以见得?原来六孔箫的难题仅仅是解决第二孔的
音高问题,音淮得到保证,问题不就解决了?六孔的匀孔笛的难题是,六个音孔要等距离,要能转全七调,
同时又要七个调的音淮得到保证。至于匀孔笛的音孔位置的确定,并不是难题。匀孔笛的制作有明代公式
和清代公式,我是主张用清代公式的。理由不仅是清代公式的音淮比较容易控制,而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
的匀孔笛制作,都是用的清代公式。
 我曾将清代匀孔笛的制作公式告诉了很多人。清代公式很简单:
Ln = L0[0.85 − (n −1)0.085](式中的Ln为吹孔至某孔距离,L0为吹孔至底孔长)
当然,有更简单的方法,即校好底孔以后,在有效管长的 85%处确定第一孔,然后将第一孔至吹孔的长度
折半,就是第六孔位置,然后将第一至第六孔距离五等分,以确定中间四个音孔的位置。这就是匀孔笛清
代公式,问题就那么简单!
 匀孔笛的音孔位置的确定就那么简单,那么依此是否就能制作出合意的匀孔笛呢?否!原因何在?原来
要制作好、演奏好匀孔笛,有两个要求:一是制作者和演奏者要有匀孔笛演奏时的音律感性认知,二是匀
孔笛制作时吹孔和音孔大小的开挖,能让演奏者通过气口和叉口指法的调节,能方便地转全七调。
 所用受过专业听觉训练的人(例如音乐院校的视唱练耳),听了匀孔笛的演奏,马上就感觉到音淮太
差!原来匀孔笛的律制,与三分损益律、纯律和现行的十二平均律是两码事。这种律制,杨荫浏先生曾给
它取名“等差律”,也有人认定它是“七平均律”。这些名称都是名不副实的,因为它们都完全没有反映匀
孔笛的音律实际。何以见得?谁都知道,无论三分损益律、纯律,还是十二平均律,都有具体的音淮标淮,
而匀孔笛,恐怕谁也拿不出其音淮标淮。正因为它没有很具体的音淮标淮,制作时校音岂不就成了难题?
 原来笛子的音孔位置已经完全确定,那么制作校音时的奥秘何在呢?原来笛子的音孔位置确定了,但
是吹孔和音孔的大小并没有完全确定;这是制作者校音时所必须充分认知和必须掌握的。因为吹孔和音孔
的大小,不仅决定了音高,还决定着管口校正量。吹孔的大小,方便管口校正量的控制和修正,是能否在
转七调时获得量好音淮的关键。由于竹子管径大小不同,管壁厚薄不等,以及两端管径差的差异,都给匀
孔笛制作是开孔造成不确定性。这都得靠经验,即所谓“只可心领、不可言传”的菁华所在。


上海艺术研究所 陈正生

« 上一篇下一篇 »

相关文章: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