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2019
03

尺八内径尺寸数据

按:本文译自网络。欢迎大家就其中的观点留言讨论。

木管乐器只有两种内径是“符合数学原理”的:圆柱形和圆锥形。理论上来说,只有这些理想几何形状能产生完美的泛音列。下面很快会说回这一点……

大体上,演奏过程可被概括为:在吹口和第一音孔间形成一个驻波(虽然是超级简化的讲法)。这个驻波决定了基音频率。然而伴随着基音振动,气柱还同时在一系列更小的区段上振动,这些振动(为了音乐性)其波长与基音波长的比值必须准确地呈现为1/2, 1/3, 1/4, 1/5……1/n。这些振动所产生的声音会对音高起作用,并为基音增加丰富性:1/2是八度音,1/3是十二度音,1/4是第二八度,等等。

如果内径不是正确的形状,就会得到如1/1(基音),1/2.1, 1/3.2, 1/4.4……或者也许是 1/1.9, 1/2.8, 1/3.7这样的音列——比例是错的,泛音列与基音不相和谐。

这在平吹是没问题的,平吹时基音占主宰地位。不和谐泛音列反而能产生一种复杂、“空洞”、“木质”的音色,甚至会是令人满意的。许多地无管或多或少都有这个特征。

问题是从超吹开始的。进行超吹就是创造某种条件,让基音被抑制,从而让第一泛音(1/2:八度音)凸显出来。如果内径使泛音列不和谐,超吹音就会与平吹音不相和谐。

急吹的情况会更严重,采用更短的气簧和更快的气速,以抑制基音、第一和第二泛音列,以便跳至第三泛音(1/4:第二八度),由于这个泛音列比低于其的泛音列弱,在为基音优化过的内径中就更难维持,其振动长度必须要接近和谐,才可能出声。如果真的不和谐而发不出声,对第一、二八度来说倒不是大问题——第三泛音的缺席只是让声音稍稍显得没那么尖而已,此时基音或第一泛音在起主要作用。但如果要抑制基音和第一、二泛音,同时又因为振动不和谐而发不出第三泛音,那么不论口法有多高妙,也会吹不出急吹音来。

还有一个现象叫“锁模(mode-locking)”,当锁模发生时,那些稍稍不和谐的泛音,会被其他强势的频率拉回到和谐泛音关系上去。有点儿像图形处理软件中“对齐到网格”的功能:如果离得够近,就跳到网格位置上去,但距离远到一定程度就不行了。这让本来会产生不和谐泛音列的内径,拥有了一定的“容错”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现在,我们闪回一下。尺八的内径基本上是一个倒圆锥形,可以肯定不是圆柱形,这会带来什么结果?倒圆锥与圆柱的数学特性大体相仿,但是其阻抗曲线不同,会提升音高随风门压力变化的稳定性。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泛音列,有利于抵消“音高随压力增加而提升”的声学现象,这让更大幅度的低音区强吹及高音区弱吹——同时保持音准——成为了可能。短笛有两种风格制式:圆柱形和倒圆锥形,前者用于铜管乐队以提供足够的音量,后者用于交响乐以提供更多的可控制性。牧童笛以及前波姆时期的简单系统长笛也是倒圆锥形内径。

故而一般来说,只要倒圆锥是规则的(可以允许尾部直径扩大,使最低音区音的泛音列和谐(这个就不深入讨论了)),就能几乎象圆柱形那样进行数学计算(事实上,在实际演奏中还抵消了一些圆柱形的缺点),前提是内径主要部分的圆锥张角不变。否则会产生不和谐泛音列。

当然,在制作者长期不断摸索总结经验之后,所有的倒圆锥内径(以及锥形甚至圆柱形乐器的内径)中都会存在一些对圆锥张角的局部小调整,这些变化在平衡许多实际因素时是必要的,如:加开边孔带来的额外扰动,气簧工作方式的某些特性(长笛)等。

除了大面儿上可能出错的内径形态之外,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任何驻波有两个重要的点:1)、压力波节,在这些点上空气分子不会移动,而是被压缩而变稀薄,2)、位移波腹,在这些点上空气分子来回移动,但压力保持不变。如果在波节上压缩内径,音会升高;在波腹上压缩内径,音会降低,反之亦然。

故而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在压缩内径的一个点时,对超吹音A来说是个波节,而对超吹音B来说是个波腹。怎么回事?即使平吹的A和B音都是准的,相应的音孔位置都对,(这些位置的微扰并未处于这些平吹音的关键点上),超吹的A会偏高,而超吹的B会偏低。

于是变成处理一大堆互相牵扯的因素:总的内径形态,内径的局部变化,音孔的尺寸和位置,改变任何一个因素,都会让给定的音产生某种变化,并对泛音列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个游戏的主旨,是让所有的因素和谐共处,得到三个八度恰当的音准,并在灵敏度和音色上同时取得平衡。

在经过数百年不断摸索之后,尺八制作者们找出了一些合理的内径形态,这些内径形态让乐器在整体上具备了足够的音准和灵敏度。拜锁模及其他一些因素所赐,还有一些灵活处置的空间——在这些空间里,我们可以对乐器进行微调,来打造具有个人特征的灵敏度或音色。但是一般来说,内径形态基本上必须维持传统,或者说——在保持总锥度张角不变前提下——进行一些不大的局部调整。

……

由于内径调整反馈的复杂性,以及每个音有不同关键内径点(一个音的波节是另一个甚至两个音的波腹——更不要说泛音列还有额外的波节/波腹)的事实,除了粗糙的初步近似外,没有好的数学方法能用来预测具体该怎么做。许多制作者反复地制作同一形制的乐器(铸模乐器是最明显的例子),每次都只做小幅的微调。有的制作者调整幅度大些,但也一定敏感地很想知道如何修正那些不可避免会产生的问题,要知道,内径发生0.05毫米的改变也可能会带来重大的影响。这时候,技能和长期积累的经验就派上用场,指引制作者利用某种直觉进行内径的调整。

由于我基本上只是个业余制作者,不具备这种水准的专业技能,我总是试着从模板开始工作:要么试着通过测量复制一把好乐器,要么遵从披露出来的那些内径图表去制作。如果你不这么做,就是在浪费数十年的宝贵经验。还是不要去从头开始发明车轮的好。;-)

最后一点:绝大多数早期乐器及很多地无尺八,从来也没想着用于合奏,从而也就没有上述这么多的考量。对这些乐器来说,重要的是感觉和特色,而不是正确的频率或完美的第二、第三八度。我有许多亚洲笛类乐器,包括来自菲律宾的伊富高鼻笛,巴布亚新几内亚笛子,这些笛子都只有很少几个孔,只是为吹出好听的声音而已,并非为演奏任何曲调而生。那些符合这种传统意义的尺八并无任何不妥;两种乐器只是所为不同罢了。不过,如果目标是制作能合奏——特别是能与西方乐器合奏——的乐器,对正确内径形态的“循规蹈矩”,以及使用局部内径变化和音孔调整来进行微调,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 上一篇下一篇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