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2017
11

玄默老师制作日本尺八得心应手

 最近在读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书里提到:
郑国的乐师 师文,曾离开了自己的家,向鲁国的乐师 师襄 学习琴。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不满足于一般技术的追求而特别在内容的体会方面著力;他要求在心中有了深刻的体会,然后运用手上的弹奏技术充分表达出来。
<<列子。汤问>>:"师文舍其琴叹曰:文非弦之不能鈎,非章之不能成;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手而动弦。"
从 师文 所说有关学习方法的名言中提炼出来的"得心应手"一语,至今已成为人们用以说明技术熟练的惯用成语。
 
 
得心应手有时候觉得这真是难上加难,但是又并不是那麽遥远。
有的人不重视技巧,强调心强调韵,但是若无技巧,如何能够表达心表达韵。
十几年前刚开始听琴很容易听到睡著,后来听懂了,便发觉这琴音中浩瀚的学问与趣味真是无穷,于是到处收集相关CD与资料。后来开始学琴之后,并没有太多目的性,纯粹是个人强烈的喜好与旺盛的学习企图。而一直以来都是认为学琴是长久之计,并不急于一时之间能够学习多少琴曲,而是以技巧熟练,能够默记琴曲,再求能够表达曲意为要,所以直至目前,我学得的琴曲并不多。
中国音乐尤其是琴曲,几乎都是标题音乐,每首曲子都有他所要表达的内容,或情境,或语意,或故事。每每弹一首琴曲,就像说一个故事一样,这个故事说的动不动听,就在心上跟手上。能够得心应手,又了解曲意,这个故事自然就说的好。
得心应手到一定程度,我的经验是忘我了,在弹琴的当下人心完全进到琴曲裡,表达在抚动的琴上。再慢再久的一首曲子,也会好像怎麽一下子就弹完了似的。这样的体会是很棒的,可是并不是每次都能够获得,因为还不能够持续保持在得心应手的状况。
久未练习,再弹琴的时候,生疏是必然的,一开始一定弹的不好,不能够得心应手。越想弹好,障碍越大越难跨过,然后就是越弹越烦躁。我知道这是不对的,弹琴不该是这种感觉。因为这时候有了执著,越执著想要弹好,越是弹不好。反而得不去想,先放下过去的印象、放空一切,重新练指法、读谱、记谱、一句句再熟悉,反而能够找回一些感觉,甚至有新的感受与发现。
很多技艺都是一样的,曾听陈焜晋老师提过,他也曾吹箫吹到忘我。有次请教了明暗对山流宗师 塚本平八郎先生,他谈到发乎心的吹奏、倾听吹出来的声音、感受吹出来的声音、再继续的吹下去。这种不断循环的修行,也是一种得心应手的状态表现。
而我只有弹琴时体会过,吹箫还不行。
以前在跟张延武老师学<古道吟>时,他曾提点过我在快板会越吹越慢的毛病,所以我加强了拍子的训练,也能吹出一些模样,但是自己总觉得有哪裡不对。今天一早在练<古道吟>时,一个转念,让自己不要再执著在速度跟拍子上,忘掉音乐性上的表现,既然习惯慢,就整个放慢吧,也不去管换气记号的位置了,就用最自然的呼吸换气去吹,虽然还不能忘我,却开始有那麽一点用心吹、耳朵听、用心感受再继续用心吹的循环体会了。


注:本文出自玄默新浪

« 上一篇下一篇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