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声音色的变化可以分两个部分,一个是共鸣音色变化,一个是气声音色变化气声音色是口风与入气角度的变化,造成箫声带沙(失焦)声与纯净的箫声。共鸣音色的变化是操控箫的物理特性,让共鸣谐波产生变化(浓度与组别变化),这样的共鸣变化具有层次感与丰富性。在实际的作用练习上,气声的部分简略不谈,这就像初学到熟练的口风变化过程,容易体会。
共鸣动作的实际变化可分两个部分来谈:
1低音共鸣第一个八度的音阶,我把它归类为低音区域。低音区共鸣可以由喉舌下沉来增加口腔的空间,可以增益低音的厚度,不过真正的共鸣其实是操控箫管的物理(多重泛音谐波)特性。其关键在箫性能与口风的气流强度。低音域的箫声口风是相对宽松缓和的气流,但共鸣的变化是变化气流强度,让高频谐波出现,甚至高过基频箫声很多,若箫性能好,相随的谐波会很多组一起出现。这时就可以因为气流的变化,改变了箫声的共鸣浓淡变化。实际的练习可以由筒音开始,因为筒音是箫最丰富共鸣的一个音,它的泛音列比其它音阶更多。
一般教材都教导以宽松的口风吹低音,让气流变缓,以增加低音的厚度,若只有将气息减弱,一样是低音,但这是单薄又小声的低音。低音的厚度由宽松气息增加,所以吹高低音时嘴唇要控制其开口量的大小,让气束变化集中度,也因而变化缓急流量。再由口腔的空间增益低音的厚度,这是针对低音第一组声波的加强。在实际的低音箫声饱和度的感觉来说,有很大的影响是谐波共鸣有没出来,还有出来的深浓度。这在口风操作上是渐进的气流强度,略收宽松口风,并同时曾加气量,可以将低音的声波达到定点强度,接着产生音色质变,这音色质变其实是第二组以上的泛音波的出现与强度升高过程,直到超过第一组的指波时,共鸣感就会觉得够强,若箫的共鸣深度够精密,可以在增加谐波强度,直到超过甚多,此时箫声的质变会变异到类似喇叭的声响。
由浅入深,低音共鸣除了尝试出现与不出现,还可以操控浓淡变化。由筒音的适应后,在同一口风状态,随意变更音阶,好的箫是维持一样的共鸣度变化音高,深共鸣,整体音阶都是深共鸣效果,浅共鸣或无共鸣亦同,变化音孔开放位置的箫声都是维持相同的共鸣度,这就是理想的箫性能。这样就可以由口风的气流变化共鸣深浅浓度,应用于曲中的乐句对偶,或旋律中的浓度变化,增加曲情之丰富创造力。渐层度的变化范围决定于共鸣深度,可以深迭共鸣就可以参控其深迭到纯声的范围,这样的应用好像绘画的颜色的增加,创作材料增多了,发挥的效果就丰富起来。
再提醒,先由筒音练起,先练共鸣饱和度,然后回复到不共鸣纯音,熟悉后渐层性就出来。
2高音共鸣第二个八度与第三个八度的超高音,归类于高音区域。其共鸣效果仍然以筒音为最丰富。高音的共鸣谐波因为比较高频,除了筒音外有浓厚的共鸣谐波的[雾声]感觉,还有下把手音区还可以有五度音明显的近频泛音外,其余各音孔听起来的并没有浓厚的重迭感,其共鸣音频是比较高频谐波,会产生一种圆润质感的谐波,也因此我称之为[水声]。高音共鸣的出现先决条件是口风与吹口角度的吻合与集中度,只要箫的谐波特性够好,清脆又圆润的音色在此时自然出现。但在筒音的第二八度,却可以类似低八度般的多重感,因为它与邻近的倍频五度音(背孔不开才有)与第三八度音可以紧密重迭,并且其振幅可以超出基波很高。它的共鸣效果是值得好好发挥的!可以有丰富的层次变化。再谈到口风的收摄,在高音区与低音区需要分别,并熟练其变化的一次到位定点。高音收,低音开放﹔收摄而集中的高音口风,若吹口气鸣角度适切时,箫音是很干净的,若需要改变音量,就是开口量与下腹(支撑点)出气配合,这样箫音就稳定转大声。若想变化纯声与水声,那须在入气角度上作一点点切角变化,并配合出气的流量的加强与减弱。纯声与水声的变化在u吹口上变化量是没有唐吹口那般的明显,因为唐吹口可以纯度很高,u吹口的纯音类似雅箫音色,比较干净而纯淡,水声出现时,圆润而饱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