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风与音色控制分享一下我对音色控制,箫共鸣的心得.音色在乐器本身上占重要因素,例如材质,吹口,音孔与内径曲线都有相当多关键因素,先不谈乐器上的问题.就吹奏者的口风与气息控制上可以改变音色/共鸣效果来说说.
箫属于气鸣乐器,两端都是开口形气鸣,声波是由空气在吹口处产生的气鸣,其频率为管长与开口率为其波长要素,波长越长频率越低.根据这原理气鸣乐器的声音不是乐器震动的声波,只是气鸣腔的声波,与材质无关,但实际上竹材的种类,密度确有实际的影响,我认为那是气鸣声波与箫管材质产生的共振效应,而使音色改变的原因,也有大部分不是材质密度问题,而是箫的规格性能做得不够精良,而造成共鸣效果不佳,这才是大多数. 来说口风与吹口间的关系,这是吹箫者的功课,有几个过程进阶
1箫声出现,但气声明显,沙沙声带着箫声,高音吹得很大声,低音吹得很小声, 觉得丹田力气不够.这个阶段是还没掌握到良好口风的情形.很多的气都浪费在外,不是气鸣用.
2.箫声已经可以很清楚,也吹得很圆,但是低音不够厚实,高音的音量小不了,低音音量大不了.这个阶段已经有较熟练的口风角度控制,但对于气束的缩放还没有掌握好.
3.箫声张力已经可以控制自如,但音色并没有变化性,只有吹出单一种箫声,不含多共鸣谐波的箫声.
这种情形或有乐器的因素,在吹奏者掌握气束角度与强弱上,还不够变化微调的功力.
十余年前,有位来自香港的专于丝弦琵琶的艺人,据说师承清朝宫廷音乐,他有高超的琴艺,却流落无依,辗转借住于一位箫友家中(后来不幸意外过世),他当时见我这位箫友吹箫,指点他,箫要吹出把乌声,当时一直他无法体会他所说的把乌声是什么,而这把乌声其实就是双谐波的共鸣效果,就是高低两个八度一起吹出来,我一直强调的共鸣效果,到四年前,这位箫友在寒舍品论箫时,才恍然大悟,提起这个故事.
在琴箫试听中,张维良的吹奏对共鸣声的掌握很好,曲风虽各有异,在音色共鸣变化上,他有深入于这方面功夫.
共鸣音色变化并不是用于所有的曲子,我是建议这口风能力需要练习好,可以收放应用于自己意境的表现上.给大家参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