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2018
12

周林生谈苏州笛、上海笛、中泰笛

千百年来苏州笛一直独领风骚,在中国民族乐器领域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吴越文化。


        苏州笛也称苏笛。广义上的苏笛其实还应包括江苏的无锡,江阴,常州,昆山一带的笛子。苏笛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选材讲究,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苏笛的制作高手。苏州近代著名的笛箫制作家有邹叙生,周筱男,贾耀亮等。

 

         一百多年来,随着上海这个城市的崛起,苏州,无锡,江阴,常州,昆山一带的民族乐器笛箫制作师们纷纷到上海开业,逐渐形成了具有海派文化特点的上海笛箫。上海笛箫制作的发展一方面是苏笛技艺的衍生和发展,另一方面和中国近代民族音乐巨擘江阴人郑觐文、郑玉荪父子分不开。


        郑先生创办过上海“大同乐会”,当年大同乐会的许多成员后来都成为中国民族音乐领域里的栋梁。大同乐会设有乐器制作工厂,也制作笛箫。郑先生在乐理和乐律方面有着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功力。


        他的学生无锡人杨荫浏先生,在笛箫制作上也有很深的研究。他曾是建国后第一任中央音乐研究所的所长,瞎子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曲,就是经杨先生发掘才让世人知晓。


        在郑先生,杨先生的带领下,上海笛箫开始用科学的方法来计算笛箫的规格尺寸,使上海笛箫无论在音律上,音质等方面更能适合中西音乐文化的需要。


        上海和全国的笛子演奏家们也对上海笛箫提出适合自己演奏的各种要求来。笛箫大师赵松庭先生更是把他潜心研究的《竹笛频率计算和运用》的成果,传授给当时上海笛箫制作的周林生。


        从建国初期到七,八十年代,上海笛箫一直是中国民族乐器中响当当的一个名牌,制作人才济济,有周来有,徐六四,陈建萍,常敦明,王益亮,韦世德,周林生等。


        一九八四年冬季,陆春龄先生的弟子俞逊发、周林生首次开发铜岭桥制笛事业;并倡导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成功办起了笛箫联营厂。陆春龄先生对中国竹笛之乡的发起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中泰笛箫产生于1985年5月1号。凭借中泰原料的优势,运用苏笛,上海笛的制作工艺和先进的制作理念,使中泰的高档专业笛一出现,就受到广大用户尤其是专业演奏家群体的关心。


        赵松庭先生以及刘森先生,俞逊发,张维良,蒋国基等几乎所有的笛箫演奏家们都给予热情的支持。


       中泰笛在1986年经浙江外贸销往台湾的笛子就有近万支,受到台湾文化界的欢迎,是大陆笛几十年来第一次出现在台湾市场,起到了沟通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良好作用。


       1987年办起了上海铜岭桥联营厂,生产普及笛箫。继而又办起苏州东溪桥联营厂,生产半成品笛箫。为此,苏州上海为中泰笛箫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三十年来,中泰笛箫生产像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到目前为止,已有130家笛箫作坊,就业人员近千人,产值近一亿元。


       中泰笛箫在生产上还采用了苏州上海尚未使用过的“激光雕刻”,“电脑钻孔”,“铜套拉管”,“电炉烤竹”,“刨皮磨光一次完成”等工艺,大大提高笛箫的质量与产量,使中泰笛箫尤其是高档专业笛箫无论在材质上,工艺外观上,音质上都较之苏州上海的笛箫有更大的提高。


       中泰笛箫是苏州上海笛箫的衍生和发展,也是中国笛箫一次历史性的“回家”,千百年来,中国的笛箫就是从余杭中泰迈出的第一步。


       杭州余杭历史源远流长。据说大禹治水航行到这儿,弃舟登陆,所以余杭也叫“禹航”。


       据余杭志记载:余杭西南泰山盛产苦竹,泰山苦竹以铜岭桥为最。千百年来,余杭苦竹通过京杭大运河运输到全国各地。用余杭苦竹制成的笛,在北方叫梆笛,在南方,尤其在昆曲的发祥地苏州,昆山,无锡一带流行的笛叫曲笛,也叫昆笛。


        据余杭志记载:历史上,浙江余杭中泰铜岭桥一带就盛产制笛的竹料。隋炀帝开挖京杭大运河后,大运河的南端就在余杭。于是,每年大量制笛的竹料通过大运河运送到全国各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着两份有关史料:康熙52年(大约1713年间),咸丰10年(大约1860年间)朝廷两次下圣旨给苏州织造局,命“周溪兰”乐器店制笛师“钱金达”,“张雨”及“李喜”等,先后赴余杭山区采竹进宫制笛。民国年间,余杭山区的竹商马顺根,胡友利,徐天福等每年都将制笛竹料装载木船上,通过大运河运送到苏州,上海等地的乐器作坊中去。


        中泰乡是“中国竹笛的故乡”。千百年来,余杭中泰的苦竹,为绚丽多彩的中国竹笛文化作出了巨大然而又是默默无闻的贡献。一件乐器的制作,除了原料,制作工艺外,还和制作者本身的知识结构,智力能力有很大关系。


       中泰杰出的笛箫制作者中,代表人物有董雪华,董生华、丁小明,黄卫东,丁小林,李德华等。


        董雪华,中泰铜岭桥人,从小学习笛子演奏,曾在余杭区文艺汇演上独奏而获得金奖,受过较正规的乐理和视唱练耳训练。创办“灵声笛箫”品牌后,得到笛箫宗师陆春龄,赵松庭先生的关怀。到北京开业后,又得到张维良,戴亚等中国竹笛第一流的艺术家的指点,并在中国音乐学院进修三年,音乐文化素养得到很快的提高。江泽民主席曾多次指示中央有关部门指定董雪华生产的“灵声笛”作为国礼赠送贵宾。2005年9月,他作为大陆笛箫制作第一人应邀赴台湾讲学,被台湾高等院校聘为笛箫制作顾问。2006年,随浙江歌舞剧院出访欧洲六国,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与各国艺术家,乐器制作大师进行交流。


        丁小明,16岁学习制笛,和演奏家们有长期广泛的交往,其笛箫深得专家们好评。


        黄卫东创办了“竹韵”笛箫品牌,尤其难能可贵的,他长期与笛艺大师俞逊发先生合作,在俞大师的指导帮助下,他的笛子演奏水平,文化音乐知识都有很大的长进。他的“竹韵”品牌和董雪华的“灵声”品牌已成为中国竹笛的龙头产品。前些年,他还应邀赴香港进行笛箫艺术交流和举办讲座。


        丁小林是唯一得到上海三位笛箫师父制作真传的制作家(顾锦康,韦世德,周林生)。他的技术全面,功底深厚。


        李德华是近年来在中泰众多的笛箫制作者中脱颖而出的制笛新秀。他的“鹂音”笛箫成为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品牌。许多著名笛子演奏家在吹过他的笛箫后,称赞他的笛箫中有“师父”做的笛箫韵味。其它像“雪海”,“南音”,“文苑”,“竹艺”,“风雅宫”,“天韵”,"我韵"等品牌,在演奏家和用户中都有很好的口碑。

 

        每年上海,北京的乐器展销会上,中泰乡有近百家笛厂参展,组成一个庞大的“中泰兵团”,产品占场的百分之八十左右,以致只要一提起笛箫,人们就会联想起 中泰笛箫。在中国各地大中小城市,包括海外,只要有华人的地方都有中泰笛箫的出现。


       中泰笛箫是苏笛,上海笛的衍生和发展,是中国竹笛千百年来的历史回归。它是站在苏州上海巨人肩膀上的年轻的笛箫品牌,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

(2011.6.14在“中国竹笛之乡”专家评审会议上的发言) 

        周林生。祖籍江苏无锡,六岁随父学笛,八岁随高志远先生、陈重先生学习江南丝竹。十六岁进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拜徐六四、赵登良先生为师学习制笛。拜陆春龄先生为师学习吹笛。其间,还随郑玉荪先生、赵松庭先生学笛律,随简广易、刘森先生学吹笛。1978年考入上海师范学院艺术系(主课老师陆春龄先生)。

        1984年冬季,受陆春龄先生嘱咐,赴杭州余杭中泰山区开发制笛,传授制笛技艺,授徒无数。经过三十多年努力,该地已成为著名的中国竹笛之乡,周也被喻为中国竹笛之乡的"制笛之父"。


« 上一篇下一篇 »

相关文章:

周林生谈竹管乐器韵味  (2019-3-22 12:47:6)

周林生学尺八  (2019-3-5 15:8:0)

周林生和你一起做笛箫   (2018-12-23 0:12:21)

周林生谈笛箫制作与维修  (2018-12-23 0:12:14)

上海近代笛箫制作师承  (2018-12-15 10:52:30)

惊见俞逊发老师生前的尺八。  (2017-11-6 20:14:52)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