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2018
12

广东音乐名家

吕文成

Lu Wencheng

我国乐坛上一位杰出的民族音乐家

    吕文成(1898.3.12-1981.8.22)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广东音乐最卓越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也是广东曲艺、粤曲的出色演唱家和革新家。他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广东音乐的发展事业中,为广东音乐传播国内外,成为我国独树一帜、蜚声乐坛的乐种,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吕文成先生于清朝光绪24年(1898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县,幼年随父亲到上海谋生,在银匠店当过童工。到了十岁,才免费就读于广肇义学,并利用课余时间,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活。由于他从小就酷爱我国民间音乐,常常聆听老艺人的演奏,勤学苦练,自学成才,不到20岁,就已很有名气。

    1919年,上海成立了“中华音乐会”,该会以研究音乐、陶冶性灵、提倡美感教育、养成高尚人格为宗旨,吕文成是最早的会员之一。1925年担任该会沪乐科干事,同时他兼任上海精武体育会音乐部教员,还参加了由上海铁路职工组织的“俭德储蓄会”粤乐队的活动,并担任指导。

    吕氏一生创作了两百多首音乐作品,其中不少广东音乐曲调成为百听不厌、脍炙人口、流传不衰的佳作。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其中有写景抒情的《平湖秋月》、《蕉石鸣琴》、《鱼歌晚唱》;有情绪轻松活泼向上的《青梅竹马》、《醒狮》、《步步高》;有描写民间故事的《银河会》、《天女散花》、《歧山凤》;有反映民间习俗的《二龙争珠》、《狮子上楼台》、《鹦鹉戏麒麟》;有反映民族觉醒精神的《恨东皇》、《齐破阵》、《泣长城》等等。他的创作,结构严谨,曲调清新,旋律优美流畅,委婉动听,节奏生动活泼,热情奔放,富有鲜明的个性和风格。

    吕氏是公认的技艺高超的二胡演奏家,他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把二胡外弦由丝弦换为钢弦,并采用了两腿夹持琴筒的演奏方法,成功地制成了高音二胡(简称高胡),在音色、音量和音域等方面作了很大的改进,并运用了二、三把位走指法和独特的滑指法,使高胡成为广东音乐良佳的独奏乐器,促进了广东音乐演奏形式的发展,因而被誉为“二胡博士”。

    “一·二八事件”发生后,吕氏离开上海,到香港定居。居港期间,为香港“新月”、“和声”、“歌林”唱片公司聘请为固定艺员,长期从事灌制广东音乐、粤曲唱片工作和乐曲创作,并为“高亨”、“百代”、“胜利”等公司录制唱片。据不完全统计,各大唱片公司所灌录的,由他演奏和演唱的乐曲和粤曲,就有270多张。

    1981年8月22日,吕文成先生年高体弱,积劳成疾,在香港病逝,享年八十三岁。

    吕文成先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音乐,坚持走发展民族音乐的道路,既重视传统,又大胆吸收外国音乐精华,其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在广东音乐史上可说是空前的,不愧是我国乐坛上的一位杰出的民族音乐家,他的名字,将永远伴随着广东音乐而流芳千古。


刘天一

Liu Tianyi

    刘天一(1910-1990)原名刘厚吉。广东台山县人,出生于一个侨工家庭。从小就对音乐有特殊的爱好,他没有正式跟过老师学习音乐,以“能者为师”,自学成家。

    30年代初,取《老子》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用“天一”为名,参加社会的音乐活动。当时易剑泉成立《素社》,写了广东音乐《鸟投林》。鸟声一段,最早用灌水陶瓷小鸟吹奏。后来刘氏在高胡的高把位处,以滑音来回演奏,模仿出鸟声,使乐曲更加生动完美。1933年与俄籍钢琴家夏里柯教授合作演出高胡独奏,用钢琴伴奏《旱天雷》、《饿马摇铃》、《雨打芭蕉》,受到广泛的好评。

    50年代初,刘天一旅居香港,用古筝为香港电影《家》、《春》、《秋》、《虎符》配乐,并和吕文成、卢家炽、邵铁鸿、尹自重等广东音乐名家录制过一批广东音乐。“百代”唱片公司为刘天一录制了《塞上吟》(刘天一曲)、《蕉窗夜雨》的古筝独奏唱片。

    刘天一的作品有广东音乐合奏《放烟花》、高胡独奏《鱼游春水》、高胡独弦操《怀念》等。

    刘天一的高胡艺术为世人认许时就有“香港吕文成,广州刘天一”的美誉。吕氏的功绩是高胡的创造者,使高胡成为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粤剧伴奏中的“头架”。刘氏的功绩是把高胡发展为表现力丰富的独奏乐器,一代高胡艺术宗师刘天一给我们留下了一份丰厚的艺术瑰宝。 



甘尚时

Gan Shangshi

    甘尚时1931年10月出生,广东信宜人,高胡演奏家,民族器乐教育家和作曲家,广州星海音乐学院教授。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函授音乐学院民乐指导、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广东音乐艺术指导、广东省政协委员、加拿大中乐团顾问、美国传记学会研究委员会理事。自幼酷爱音乐,1953年任广州华南歌舞团高胡首席。1957年,随中国青年艺术团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获"鄂米斯克艺术家"荣誉称号。自1960年始,担任广州音乐专科学校(现星海音乐学院)高胡专业教学,培养了一批优秀高胡演奏、教学人才,并为中国唱片社、香港唱片公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各省、市电台录制过大量唱片、音带及广播节目。并多次应邀赴香港、马来西亚及国内外演出、讲学。自1982年始,编著、出版有《广东音乐高胡技法》(与赵砚臣合作,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甘尚时高胡演奏曲选》(首次以五线谱出版总谱),《广东音乐荟萃——甘尚时高胡演奏名曲》,《论广东音乐演奏艺术》等;并编撰有《高胡技法基础训练》、《高胡练习曲》、《高胡音阶练习》等教材。同时,创作了《湖光春晓》、《花市漫步》、《珠江月》、《岭南香荔》、《轻舟荡月》等一大批广东音乐作品,大部分作品被电台、电视台播放并录制音带,其中《湖光春晓》参加首次全国性广东音乐大奖赛获优胜奖。1992年,应邀参加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举办的"老一辈著名民乐演奏家示范演奏会"。1995年,应聘任北京国际华夏器乐展演年大赛评委。曾被美、英世界传记学会入编《国际知识界名人录》、《世界五千名人录》和《国际杰出名人录》,并获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余其伟 

Yu Qiwei

    余其伟(1954- )是广东省开平县赤坎北炎东兴里人。1954年出生。是旅加拿大老华侨余逊和之孙,其父余炼在广州工作。
  余其伟10岁就开始学二胡。他父母化了20多元买了一个新二胡给他,便引起一些村人的议论。说这样的"细老哥"(小孩子)实纵坏了,几十元一个二胡也买给他。后来,余其伟拉得一手好二胡时,在村里的榕树头,家门口时常见到这位勤学苦练的少年在拉二胡。工夫不负有心人,村人便说他父母看得淮,钱用得不枉。
  1972年秋,余其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东人民艺术学院。跟从黄日进老师习乐。1975年,以优秀的毕业成绩分配到广州乐团。又得高胡名家刘天一、朱海等指导,艺术造诣提高很快。1978年,他随中国艺术团访问美国和港、澳等地,作了不少精采表演,载誉而归。港、澳报纸曾以醒目的标题称他为“刘天一高徒”。1980年,广东省在广州举行的第二届“羊城音乐花会”上,他又获高胡比赛第一名。1982年4月,在武汉市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民族器乐独奏观摩演出会上,又获优秀表演奖。近年来,余其伟演奏高胡,灌制了唱片和录音带,在国内外广为流行。每当电视台出现余其伟拉二胡表演,群众就争相观看。
  余其伟1981年9月至10月间,参加“中国青年音乐家巡廻演出小组”,到北京、天津、陕西、四川、武汉、宜昌等地访问演出。他除了在小组综合晚会的演出外,并与青年琵琶演奏家何树风合作举行个人独奏音乐会。受到各地听从的好评和欢迎。余其伟还应邀赴中国音乐学院、四川、西安、天津等地音乐学院进行讲学活动,介绍广东音乐、开平民歌以及高胡演奏艺术。他在各地音乐会,还演奏了他与李助炘共同创作的高胡独奏曲《故乡情景》,乐曲采用开平民歌“小卖鸡”为素材,加以发挥创作,抒发余其伟对侨乡的热爱之情,以及他对少年时代音乐生活的怀念。
  余其伟擅长演奏高胡广东音乐“春到田间”、“鸟投林”、“双星恨”、“珠江之恋”、和“故乡情景”、“思念”、“夙愿”等乐曲。
  余其伟在音乐艺术上获得较高的成就。但他并不以此自满,仍每天坚持练功,就算手指因为压弦被压成一条深槽,也不在乎。他说:“我的艺术不是属于我的,而是属于民族的,家乡的。是祖国培养我成长。”   青年高胡演奏家余其伟现在正领导着一个广东音乐研究室,致力于广东音乐的探讨并撰写论文。

    著名音乐评论家田青曾用一句精辟的话总结余其伟对广东音乐的贡献:是余其伟把广东的民间小调变成了文人的音乐。可见余其伟是广东人的骄傲。数十年来,这位一贯主张“保陈出新”的音乐人一直在默默无闻地为粤乐的发展耕耘着。


严老烈

Yan Laolie

    严老烈(约1832- )又名严公尚,是早期广东音乐演奏家和作曲家。曾与戏剧家欧阳予倩等人在广州创办“广东戏剧研究所”,并为多部粤语电影配乐。粤乐理论家陈铁生是严氏的得意门生。陈铁生在上海曾主编出版《新乐府》、《音乐季刊》等音乐刊物。严老烈擅长演奏扬琴。创造了扬琴右竹演奏法,丰富了扬琴的表现力。他以“加花”和“衬音”、“坐音”等手法,用外省传入广东的小曲《三级浪》改编成《旱天雷》、用牌子《寡妇诉怨》改编成《连环扣》、用《到春来》改编成《到春雷》、用外省同名小曲改编了《卜算子》、《寄生草》等。经过改编的乐曲在旋律和节奏上都有很大的变化,乐曲的音乐形象已完全不同了。在改编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一些规律性的旋律发展手法。如冒头、叠尾、加花,并用围绕中心音发展、变化重复、移位、移调等等。对后来广东音乐的旋律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何柳堂

He Liutang

    何柳堂(1874-1933)是广东番禺县沙湾乡人,广东音乐作曲家和琵琶演奏家。自幼受祖父何博众的熏陶和教育,继承了何博众的“十指琵琶”演奏技法。他的作品有《鸟惊喧》、《七星伴月》、《回文锦》、《垂杨三复》、《醉翁捞月》、《玉女思春》、《晓梦啼莺》等乐曲。广东音乐名曲《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饿马摇铃》是从祖父“家传秘谱”到何柳堂,经他整理、再创作,用琵琶演奏在在广播电台推出。此外,何氏在日寇侵华时期,出于爱国之心,还写过一些宣传抵制日货,劝人不要吸鸦片烟等内容的粤讴、南音作品。

    青少年时期,何柳堂苦心钻研音乐外,还习武艺,20岁在广州府考中武秀才。

   20年代中期,中年的何柳堂在香港“钟声慈善社”任教琵琶和粤曲。并经常到广州、上海等地演出、教学、录制唱片,红极一时。

    30年代初,晚年的何柳堂,出版了一本石印的《琵琶曲集》(1931年)。后来回到家乡沙湾,患上肺病,生活清贫,1933年病逝,终年59岁。


丘鹤俦

Qiu Hechou

    丘鹤俦(1880-1942)是广东省台山县端芬人。广东音乐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九岁开始学习广东音乐和粤曲,能弹会唱。早期的老师是民间艺人胡德高,13岁参加八音班。20岁到香港谋生,当初,在私营的电话公司任职员,后来自己经营一间乐器小商店,并收授学生,创办起音乐私塾。编著了广东音乐的最早入门课本《弦歌必读》,又编了《琴学新编》、《国乐新声》、《琴学精华》等曲集。丘鹤俦做了大量的收集和编著工作。对传播和研究广东音乐起了很大的作用。曲集远销东南亚、美加等地。

    丘鹤俦的广东音乐作品有《娱乐升平》、《狮子滚球》、《相见欢》、《声声慢》、《双龙戏珠》、《活泼精神》等,这些乐曲保留着浓厚的粤乐风格,并有所创新,因而流行甚广。其中《狮子滚球》音乐形象丰富,马思聪在1950年改编成钢琴独奏。

    1934年,丘鹤俦54岁,出访美国纽约等地,演奏扬琴、二弦、唢呐、高胡,还演唱粤曲等,获得好评,尤其对他的扬琴技法赞赏不已,满载而归。

    1941年,日寇侵华期间,他的爱子被日本飞机炸死,忧郁成疾,时局动乱,生活艰苦。1942年病逝于香港,享年62岁。


易剑泉

Yi Jianquan

    易剑泉(1896-1971)是广东鹤山玉桥乡人,世居广州。终生献身于广东音乐创作、演奏和音乐教育事业。青少年时期经常参加学校的乐队活动。

    1924年,易剑泉在北京工作,结识了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和欧阳予倩,并向他们学习京剧。

    1928年,欧阳予倩、唐槐秋、严公尚等人在广东成立《广东戏剧研究所》,易剑泉任歌剧部主任。

    1931年,易氏组织了《素社》并任社长。推动了广东音乐的发展,改革了广东音乐乐队的低音乐器,创制了大型广东音乐合奏形式《健全乐》,编写了喜哀乐典数十章,供民间婚丧庆吊之用。

    广东音乐名曲《鸟投林》是易剑泉的代表作。他的作品还有《春》、《夏》、《秋》、《冬》、《大军启行》、《万紫千红》等乐曲;曲艺说唱《歌唱三元里》、《欧阳海》、《焦裕禄》、《悼念马口英雄》等。

    1956年,易剑泉随香港文化观光团回国观光。在北京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受到极大鼓舞,观光后毅然留在国内,任职于广东民间音乐团,担任艺术顾问。60年代在广州音专(星海音乐学院前身)任民乐系主任至终生。享年75岁。



何大傻

He Dasha

    何大傻(1897-1957)是广东省三水市西南镇石湖洲村人。原名何福如,又名何泽民。十岁随姐姐旅居香港,就读于圣保罗书院,曾跟其亲戚钱广仁(钱大叔)和何柳堂学习广东音乐和学唱粤曲。20岁与吕文成、尹自重等人为《大中华》、《新月》、《百代》等公司灌录过一批广东音乐唱片;和张月儿、上海妹、黄佩英等曲艺名家录制过粤曲。他演《大傻出城》、《大傻卖猪》、《七十二行》等粤语喜剧,获“粤语谐星”称誉。所以大家叫他大傻,而不叫他的原名了。

    何氏的广东音乐作品有《孔雀开屏》、《花间蝶》、《醉桃源》、《步步娇》、《春光好》、《桃李争春》等乐曲。

    太平洋战争爆发,他加入邵铁鸿组织的《中华音乐团》巡回广州、澳门、香港、上海等地演出。他技艺精湛,被誉为广东音乐“四大天王”(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陈岳威)。

    何大傻一生致力于广东音乐、粤曲表演和创作。他曾创办“复兴音乐戏剧学院”,培养了方汉、梁渔舫、高容升、罗艳卿和马英儿等音乐名家和粤剧名演员。为粤乐和粤曲的发展作出了无私的奉献。



陈文达

Chen Wenda

    陈文达(1906-1982)是广东省番禺县人。1906年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毕业于香港拔萃文书院,8岁学拉小提琴,当时是无师自习的。青年时就业于香港皇家水务局。工余时间经常和几位爱好音乐的同事到九龙红一间业余乐社玩音乐。平素沉默寡言,爱在家里练琴练字。

    1932年,陈文达写出处女作《迷离》,以后相继创作出《惊涛》、《归时》、《狂欢》、《醉月》等一批有独特风格的广东音乐。抗日战争胜利,陈文达写了一首名叫《前锋曲》的乐曲以表庆贺。

    陈文达曾任“觉先声剧团”薛觉先的“头架”,“太平剧团”马师曾的“头架”,“非凡响剧团”何非凡的“头架”。还为马师曾谱写过“皇妃入楚关”的曲谱。粤剧名演员邓碧云是陈文达的高徒。

    陈文达是30 年代广东音乐的多产作曲家和演奏家。他给广东音乐事业流下了一批可贵的遗产。



陈俊英

Chen Junying

    陈俊英(1906-1977)是原籍广东旅居上海的广东音乐家。童年时跟随广东音乐前辈甘时雨学习广东音乐,青年时参加上海“俭德储蓄会粤乐团”的演出活动。

    1949年,陈俊英应邀到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是最早进入音乐学院的广东音乐民间艺人。他一方面认真教学;一方面从事广东音乐创作、演出活动;并经常在广播电台演播。陈氏的作品有《凯旋》、《万籁声沉》、《凌宵曲》等乐曲;并编写出版有《国乐捷径》一、二集(1932、1941)、《乐粹》(1947)、《粤曲精选》(1947)和《扬琴竹法入门》、《粤乐名曲选》等书籍。为“胜利”、“百代”、“新月”等唱片公司录制过不少广东音乐唱片。

    陈俊英有一个弟弟叫陈日英(1911-1977)也是一位广东音乐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作品有《火树银花》、《秋夜》、《幸福新生活》等十多首广东音乐乐曲。

    1954年,陈氏兄弟成立上海广东音乐研究会,会员有160多人。经常有演出活动,是上海地区研究和传播广东音乐的中心。他们为广东音乐的贡献,必将载入史册。


陈德钜

Chen Deju

    陈德钜(1907-1970)是广东省番禺县石楼乡人。小时侯在广州读小学,中学毕业后,考入中山大学理工科读了一年,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21岁去上海投奔哥哥,从此步入社会参加工作。

    陈德钜11岁学习广东音乐,21岁学作曲,写了《西江月》。在上海时期,业余时间常到“俭德储蓄会粤乐团”活动,结识了吕文成、钱广仁、尹自重等广东音乐家。钱广仁开办的“新月”唱片公司和“百代”、“胜利”等唱片公司都录制过不少陈德钜的作品,有《宝鸭穿莲》、《解语花》、《虞美人》等乐曲。

    1956年,陈德钜调到广东民间音乐团任作曲。1958年调到广州音专任教。教学期间,他编写了大量教材,如《粤曲结构》、《粤乐名曲集》等。在理论著作方面还有《扬琴演奏法》、《广东乐曲构成》。陈德钜不幸过早去世。他写的《广东乐曲曲式》和《粤乐名曲结构分析》已完成部分章节,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丢失。

    陈氏的音乐作品还有《春郊试马》、《双凤朝阳》、《红棉曲》、《乐陶陶》等乐曲;表演唱《田园乐》更是流行甚广。



卢家炽

Lu Jiachi

    卢家炽(1916-1996)是集作曲、指挥、演奏和理论于一身的香港粤乐大师,出身于广东新会明门望族,自幼负笈于粤剧之都广州,就读中山大学法律系,酷爱音乐且天赋奇高,11岁师从意大利小提琴家域沱,12岁即经常在电台演奏世界名曲和广东小曲,被吕文成和尹自重等誉为神童,16岁时他模仿吕文成风格和吸取尹自重的某些长处独树一帜地演奏陈俊英的《凯旋》,并在其中创造了一个优美深沉的华彩乐段,直播大获成功,事后灌成金唱片,销量第一。同时也善二弦、高胡、和扬琴等各种乐器,他垣组的小蔷薇乐社阵容鼎盛,并作《蔷薇曲》为社团演奏,很出名,敢与易剑泉、刘天一的素社试比高。他除作《霜醉枫林》外,《明月悼孤舟》是灌成唱片的自撰、自弹、自唱粤曲。战后撰作的电影插曲有红线女唱的《慈母泪》、《秋》主题曲和《昭君出塞》。芳艳芬唱的《洛神》和《蔡文姬归汉》等。

    卢家炽的小提琴、高胡演奏,曾远征欧洲、美洲和亚洲。自60年代担任香港电台音乐总监以来,还历任香港各类音乐比赛主席评判,在电台所组织的有关广东音乐、粤曲拍和的学术讲座,备受欢迎。1983年于电台退休移居加拿大,壮心未已,继续致力于港澳穗三地艺术交流活动。1992年回穗出任省港澳粤曲演唱大赛和省港澳广东音乐演奏邀请赛首席评判。1990年,72岁的卢家炽获选为“香港十大杰出长者”光荣称号,以表彰其推动粤曲粤乐的贡献,1996年在香港仙逝,享年80岁。



尹自重

Yin zizhong
          

  

    尹自重(1903~1985),广东东莞人。自幼随父旅居香港。父亲尹琴卿是业余广东音乐“玩家”。环境的熏陶使尹自重从小爱上音乐并随梁丽生学艺。后参加香港“钟声慈善社”的演出活动,继而拜音乐家何柳堂为师。11岁便登台演出。14岁受上海精武体育会及中华音乐社之聘教授音乐,与此同时,他又跟旅居上海的菲律宾乐手李嘉士顿学习,专攻小提琴。民国12年(1923)应邀到新西兰表演。第二年又应香港华商总会的聘请到英国伦敦博览会参加表演,获国外人士的赞赏。以后陆续到美国、加拿大等地演出,通过出国演出的机会将广东音乐传播到国外。他感到当时广东音乐所使用的乐器音域不够广,影响表演效果,因此他引进西洋的小提琴。为使小提琴适应广东音乐的演奏效果,他独创了一套“广东小提琴”演奏法,将小提琴的定弦GDAE改为广东弦乐的定弦FCGD;在演奏方法上吸收了广东古老二弦的走指、揉弦以及弓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因此,他在20年代便以演奏《柳青娘》、《柳摇金》、《小桃红》以及与吕文成拍和的《潇湘琴怨》、《燕子楼》等轰动一时。十几家唱片公司争相聘请他灌制唱片而一举成名。在胜利唱片公司灌制的唱片最多,并曾担任该公司的制片主任。

    1928年,尹自重开始在粤剧团担任首席音乐员。1930年,参加“觉先声剧团”任首席音乐员,并与薛觉先结拜兄弟。尹自重领导的乐队,引进小提琴、萨克斯管、吉他等西洋乐器伴奏粤曲,使粤剧音乐发展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尹自重经常与薛觉先切磋、研究粤剧唱腔与音乐的配合,薛觉先唱尹自重伴奏,一兜一搭配合默契。对于“薛腔”的形成,尹自重立下了不朽的功绩。1935年,他在香港创办“尹自重音乐社”,收徒传艺,不少徒弟后来都成名成家,其中有骆臻、冯华、卢斌、廖森、芳艳芬、冯君丽。1942年在广州的“大东亚”、“温拿”等茶座与吕文成、何大傻、程岳威合作,演奏广东音乐,被美誉为音乐曲艺界的“四大天王”。演奏的代表作有《小桃红》、《凯旋》、《归时》、《饿马摇铃》、《雨打芭蕉》、《昭君怨》等。

    1949年他重返粤剧舞台,先后为名伶新马师曾、芳艳芬、冯君丽等担任首席音乐员。他不但是一个卓越的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同时还热心于广东音乐的创作,代表作有《夜合明珠》、《华胄英雄》、《朝天子》等。
  1952年,他退出粤剧舞台,1957年由香港移民美国三藩市,开设音乐社,教授音乐8年之久;后应波士顿华侨邀请,任教于侨声音乐社,经常参加各地慈善义演,深得同行与观众敬重。

 

« 上一篇下一篇 »

相关文章: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