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音音阶即由半音组成的音阶,它是在自然七声音阶的每个全音中填入半音而构成的。众所周知,一个八度中共有十二个半音,而笛子有六个按指孔、加上筒音孔オ能发出七个音,它如何演奏十二个半音中的另五个音呢?这要从笛子各音孔间的音程关系谈起。
1
目前通用的六孔竹笛,除第二孔与第三孔之间、第六孔与高八度的简音之间为半音关系外,其他相邻音孔间均为全音关系。设法在五个全音关系音孔间各奏出一个半音,半音音阶也就形成了。
在笛子低、中音区,如果将发音孔按闭一部分,会使音降低;若将发音孔以下的音孔按闭,也大多会使发音降低。据此规律,笛子演奏全音关系音孔间的半音,主要采用两种办法:一是按闭上方(靠膜孔方向)音孔的一半,使之降低半音,称半孔指法,此法古已有之,宋代文献已有记载;二是将上方音孔以下的音孔按闭一个或数个(各孔发音情况有别),使之降低半音,称组合指法。在高音区,其指法组合则另有规律,详见本文“中国六孔竹笛半音音阶指法表”,本指法表只列入了演奏半音音阶使用的指法。
从指法表可看出,由筒音起,依次打开第一、ニ、三、四、五、六孔,以筒音作5为例,平吹发音为5 6 7 1 2 3 #4,超吹发音为5 6 7 1 2 3 #4,除筒音与高八度筒音、高两个八度筒音指法有別(即5、5需打开第六孔)外,两个八度内的其他音,高低八度指法是一样的。因为第六孔发音多偏低,故#4、高#4音用气均需加急;若高#4音仍低时,可改用指法表中只按闭第三、四、五孔超吹的指法,气稍缓。
筒音作5的4、4。是第六孔与第五孔间的半音,从指法表可知,它均能用半孔指法奏出,也可用组合指法获得,但要注意,用组合指法吹4时,发音偏高,气宜稍缓;b3、高b3则是第五孔与第四孔间的半音,它也均可用半孔指法奏出,又可用组合指法获得,但也要注意,用组合指法吹b3时,发音偏高,气宜稍缓;#1、高#1为第四孔与第三孔音的半音,宜采用半孔指法,b7、高b7是第二孔与第一孔间的半音,它通常也只采用半孔指法(在
传统乐曲中有时采用只开第二孔的指法,但其音高介于b7与7之间,故不宜为半音音阶所采用)b6、高b6是第一孔与筒音孔间的半音,只能采用半孔指法。至此,五个全音关系音孔间的半音已可全部奏出,演奏半音音阶应无问题了。
那么,为什么演奏八度音域以上的半音音阶快速级进还会成为问题呢?这里有一个选择适宜的指法和科学训练的问题。
演奏半音音阶快速级进的指法,演奏家们也不尽一致。现归结为两种,供学习者参考。
第一种,演奏半音音阶快速级进,不论上行、下行,各全音关系音孔间的半音均采用半孔指法,见“中国六孔竹笛半音音阶指法表・指法(一)”。
第二种,演奏半音音阶快速级进,上行时各全音关系音孔间的半音采用半孔指法,与指法(一)同;而下行则按指法(二),即第六孔的高八度音(筒音作5的#4)、第六孔与第五孔间的半音(筒音作5的4)、第五孔与第四孔间的半音(筒音作5的b3),均采用组合指法,其他音与上行同。这种指法是针对演奏半音音阶快速级进时,半孔指法在下行时通常不如上行清晰的情形而编排的。
究竟采用哪种指法,可根据自己的技术状况和喜好,选择对自己来说较容易掌握,又运指灵敏、发音清晰的指法。清晰是说在用不同舌吐的情况下,各音仍分明、不含糊。另外,学习者还可编排适合自己的指法。
附带说明,现在有不少人在六孔笛上增挖辅助音孔。常见的有二下孔:在第二孔下面增加的由拇指开按的小孔,发音相当于按第二孔半孔;一下孔:在第一孔后的斜内侧增加的由小指开按的小孔,发音相当于按第一孔半孔。开有这种辅助音孔,就可用它替代相应的按半孔指法,半音音阶上行、下行都一样。
关于科学训练的问题。掌操半孔指法的运指规律,是清晰地演奏半音音阶的关键。半音音阶上行时的半孔指法,手指的第一个动作是由全孔到半开半按孔状态。这一动作是在手指抹动中形成的,只有动作迅速、肯定,发音才能清晰。为此应通过细心练习,找到一种手指动作的准确距离感:好像手指向孔边一移,孔边触及手指某个部位,发音即准确无误。在感觉上,手指这一动作似是“移动”而不是“抹动”,这样利于激励大脑迅速指挥,尽量缩短时间、避免滑音。当然,移动是在手指不抬离音孔的情况下进行的,绝不许可手指抬起后再落下,因为那会使本来的一个动作变为两个动作,不仅延误时间,还易出现其他音。半音音阶上行时半孔指法的第二个动作一一由半开半按孔状态到全开孔,手指务必直上抬起,避免任何抹动感,发音才能清晰。这两个动作感觉切切不可混淆。可见,手指一移、一抬做得干净利落,是半音音阶上行时半孔指法发音清晰的关键。
半音音阶下行的半孔指法,情形则与上行时刚好相反:手指的第一个动作是由全开孔到半按半开孔状态。这一动作要求手指直落而下,避免抹动。为此,手指应事先等候在按半孔位置的上方,好比弦乐演奏者靠手指伸张距离感事先判定音位那样,练就一种准确的指距感,使手指一落即准。半音音阶下行时半孔指法的第二个动作一一手指由半按半开孔状态到按闭全孔时。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