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2019
01

“骨哨”质疑

 

“骨哨”质疑

文:上海艺术研究所 陈正生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四十余支钻有二、三、四孔不等的禽骨。这些钻孔的禽骨经碳十四检测,已有七千年历史,经专家们鉴定,认定他们是先民用以诱捕飞禽的狩猎乐器。《中国乐器图志》【1】开卷就是“河姆渡遗址骨哨”。该图收有7支“骨哨”,这7支“骨哨”的形制,乃是出土“骨哨”之样式的典型。现将该图附列于后。

该图有如下说明:“本图系1973年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骨哨,距今约七千年左右,属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物。骨哨是用鸟禽类的肢骨中段製成。长6—10釐米不等。中空。器身略有弧度,在凸现一侧穿有一至三个圆形或椭圆形孔。有的在一侧两端各穿一圆形孔,表面磨平。此遗址共出土骨哨160件,其中有一件出土时内腔另插有一根肢骨。近似现代儿童乐器竹哨。部分骨哨,至今仍可以吹出简单的音调,与鸟鸣相象。可能是先民们利用骨哨发出的鸟鸣声诱捕各种飞禽的。

这些骨哨是助猎工具,也是后世箫笛类吹乐器的远祖。它们的发现证明,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不仅在黄河流域,而且也在长江流域乃至更广阔的地区,同时创造了原始音乐文化”

首先,笔者对这段说明就有疑问。既然此遗址共出土“骨哨”有160件之多,而只有“部分骨哨,至今仍可以吹出简单的音调”,那麽另一部分无法吹出音调,究竟是何原因,是损坏,还是本身就没法吹奏出简单的音调?没有交代。再就是这能吹出简单音调的,同连简单音调也吹不出的数量之比是多少?没有说明。笔者以为,能吹出音调的同无法吹出音调的数量之比,是很重要的资料。它应该是判断这批开有圆孔之禽骨用途之根据。

再就是这批“骨哨”被定为“乐器”,以及它的功用,乃是出于推断。这推断的过程是:由于“部分骨哨,至今仍可以吹出简单的音调”,这音调“与鸟鸣相象”,因此判断这“部分”(注意:只是部分,而不是全部)能吹出简单音调的,可能是先民用来作诱捕各种飞禽的“助猎工具”。这推断看起来顺理成章。但是那些连简单音调也没法吹出的,究竟派何用处,专家们就不予理会了。那些连简单音调也没法吹出的是“废品”?专家没作交代。若是废品,为何又把这具有一定数量的废品同“成品”混于一处?专家们认为毋须说明,可专家们就没有注意,这确实是个很难让人理解的问题。这问题不解决而把它们定为乐器,岂不是有难圆其说之嫌?

再就上图这张收有七支骨管的照片来说,若作为原始的吹奏乐器是否能符合实际?这张照片上的七支骨管,有以下几种开孔形式:1、两端各开一孔(右1、2);2、中段并排开双孔(左2);3、对穿双孔(左3);4、两端及居中各开一孔,计3孔(中);5、一端开一孔,另一端并排开双孔(右3);6、开有一孔的残管,管中插有一支骨管(左1)。

如今先讨论一下专家们何以会把这些骨管定为乐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出现了一件新型管乐器——口笛。口笛管身短小,开有一孔(吹孔)或多孔,音调尖锐,善于模仿鸟鸣。1971年“五·一”,俞逊发首先用口笛演奏于上海万人体育馆。1973年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这许多骨管,人们很自然地把这些短小而开有小孔的禽骨管同口笛联繫起来。当然,其中会有几支能吹出简单的音调,于是就把它们定作“骨哨”(亦称作“骨笛”)。

河姆渡出土的这批骨管,若把它们定作乐器是否可信?笔者就根据这张照片谈谈自己的观点。

这批出土的骨管为“长6—10釐米不等”,若设定左七的长度为10釐米,那麽自左二至左七的长度则分别约为:左二,5.50cm;左三,5.34cm;左四,6.30cm;左五,7.60cm;左六,8.22cm;左七,10.00cm。这几支管子若作为管乐器,就各自音孔的开挖情况来看,是很难符合实际。

左六和左七为同一种类型,两支管的两端各开一孔,左六两孔的中心离管端约1.50cm,左七两孔的中心离管端约为1.20和1.30cm。这种管子该如何吹奏?若从顶端吹奏则很难吹响;若从小孔吹奏,不仅难成音调,另一孔的位置又不十分顺应双手的生理功能,由此可见,这两支骨管就不象管乐器。同样,左二这支管也不大适宜竖吹;若横吹,两个小孔的形状不仅不适宜发声,而两个小孔相挨过近,一做吹孔,另一孔掩按则影响吹奏。由此可见,左二这支管也不像是乐器。左三的双孔对穿,显然不符合管乐器的设计要求。左四同左五看来应该是这几支管中最适合吹奏的了,但是若作为管乐器来说,其中亦有难以理解的问题。对于管乐器来说,多一孔就应该多一个音,左四两端的孔离顶端过近,掩按不仅不方便,对丰富音调来说并无多大意义。左五的双孔由于靠得过近,食指同中指必须叠按才行。当然,先民未必有丰富的音乐声学知识。正因为如此,先民们所注重的只能是实际,它们是不可能製作出违背生理机能之管乐器的。

以下再来讨论一下左一这支管。这支管内腔确实另插有一根肢骨,它真的“近似现代儿童乐器竹哨”?常言道:“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这是极有道理的。我们不妨来看看这支插有肢骨的骨管,同竹哨是否有相似之处。

竹哨的构造虽然简单,但是要能发出鸟鸣声或者乐声,却不可缺少必备的成声条件。竹哨的发音孔的下边沿必须为楔形,发声孔的上沿塞没,留一孔隙,使气流通过孔隙喷向发音孔的边棱而发声。孔隙同发音孔边棱之间的距离和角度必须得当,否则就不易发声。竹哨下端的“活塞”必须同管子密缝而又能自由滑动。由此可见,左一这支管同竹哨之间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根据以上理由,笔者认为把这批骨管定为“乐器”,那是太牵强了。

注释:

【1】 见刘东升、胡传藩、胡彦久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87年12月版《中国乐器图志》第25页。


« 上一篇下一篇 »

相关文章: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