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2018
10

中国乐器改良之随想(弹拨)

中国乐器改良之随想(弹拨)

文:孙沛元  (1994/11分十次连载于BBS)

弹拨乐器组

前一阵子比较忙,没空来灌水,而且对于弹拨乐器,我的知识比较不足,加上又有
liuqin 的 " 柳琴二三事 " 的介绍,所以....

不过,还是继续下去好了,也许说得少一点就是了。

以弹拨乐器组来说,是国乐团中相当有特色的一组,而且也是音域宽广,音准稳定的一组。所以以弹拨为主的小组演奏形式,很受到欢迎。

目前常见的组合,不外乎柳琴,琵琶,扬琴,中大阮,以及三弦,古筝,箜篌等等。从高音到低音相当齐全,音色性格的变化也很丰富。其颗粒性质的发音,是国乐团中相当重要的特色,只是在许多现代大型国乐曲中,作曲家为了避免影响弦乐而牺牲掉了。比如香港中乐团的编制,弹拨乐器就不多。虽然如此,由于颗粒性的关系,在该出来的地方,还是能够出得来。而不该出来的地方,则可以隐藏在乐队之中,也许这就是港中的想法吧。

柳琴

老实说,我是没有什麽资格来谈柳琴的,而且柳琴的改良,已经颇有成果。

我觉得柳琴有一个问题,就是最高音的一条弦,与其他三条的音色音量相差过大,好像是不同乐器发出来的声音似的。我认为应该向高音弦看齐,特别是中间两条弦要加大音量才行。

至于构造上面,不同的规格设计,有不同的音色特性,可以说是见仁见智的。我觉得双共鸣箱的设计有他的好处,但是穿透力就有所不足了。以往我也是觉得什麽都要共鸣,才适合乐团,不过最近却又认为,这要看演奏技术而定。技术不好,就多多融合在乐团裡,技术好的话,则多出来些不妨。好比说唢呐,同样大声显眼,吹得好的就不会觉得吵杂,吹不好的话哪怕是只吹几个音也会嫌吵。

所以,我觉得共鸣箱的体积应该适可而止,好比二胡的琴筒一样,放大要有个限度。超过了限度之后的共鸣,就已经改变音色太多了,会失去原有的特性。

独奏用的柳琴,则要增加共鸣馀音,而不是完全要求音量,与乐队的需要有所不同。

另外,似乎应该稍微把柳琴架高些。因为弯腰抱著演奏实在不太好看,也对身体不太好。


琵琶

琵琶的改良,在外观上可以说是变化很少的,通常只有在材料上面的变化较大,基本设计则差不多。

林石城先生著的 " 琵琶教学法 " 中,也提到了一些改良的意见,都是属于细微部份尺寸等等的改进。其中对于面板厚薄的调整,值得参考。

我觉得琵琶最大的问题就是音量不够。琵琶的好坏不算,弹的人指力的强弱,音量就差很多。 其他的乐器比较不明显,因为琵琶运指力的方法是违反生理构造的 ( 人类的所有关节肌肉,基本上都是向内用力的),所以比较难以施力。

所以加大音量是首要之务,除了双板等等改良以外,我觉得出音孔太小也有关系。光靠覆手裡面的小孔,对于音量的帮助实在有限,至少也该开出柳琴大小的音窗,才能把内部共鸣的声音传送出去。音窗不一定是圆的,f 孔,或者一条龙,或是雕花的窗櫺等等均可。应该会有作用。

其次是覆手, 应该改用活动的琴桥的方式比较合理 ( 类似于苏州中阮 ),震动传导垂直面板,音量较大。这样子,也可以加装微调装置了。

不过这麽改过以后,外观上看起来就变化较多了,可能不容易接受....


扬琴

扬琴的改革,在弹拨乐器裡面算是相当大的,现在的大扬琴,音域宽广,音量很大,馀音很长,具有相当好的音响性能。

在演奏上面,除了最左边以外,转调是没有问题的。在四桥大扬琴上,有的是以加装滚轴的方式来转调 ( 升降半音 ),在转调不十分频繁的乐曲以及独奏曲,相当好用。 另外有些则是全部不用这种调音装置,採用固定音位的全部半音。还有的是排列方式完全不同的,种类相当多。不过一般通用的,还是以四桥或是五桥扬琴为主。

我认为扬琴的改革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制音器。这个原因相当简单,也不必多说了。以往就有过制音器的扬琴,但是在制音器的部份,构造相当简易脆弱。

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像钢琴一样,每一个音都有独立的制音装置,除了在单独弹奏时可以控制以外,也可以透过踏板整体控制。但是在扬琴上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认为扬琴的制音器,要有两段式的功能。第一段是部份削减馀音,这可能要透过靠近琴桥部份的控制才能达成,第二段才是全面的止音。

第一段的用处,就是在快速单音进行时使用,可以减少残响馀音造成的浑浊,第二段则是用于切换和声,以及短时值音符(也就是休止要足)的收束。

在製作上,一定要够坚固耐用才行,踏板部份的折叠装置,应该也是不成问题的。

至于张力的问题,只要内部横梁金属化,垂直化就可以了。

调音的问题,也很头痛。我也没想到什麽解决的方法。不过有一点可以做的,就是把扬琴的盒子加大,填充大量防震材料 ( 如泡绵等 ), 也许可以稍微减少走音的机会,减少调音的麻烦。


中阮,大阮

这两样乐器构造几乎完全相同,只是尺寸比例有所出入而已。

我个人认为,採用琴码方式的作法,比採用覆手方式的作法要好,这是从音量上面所作的考量。而且在维修上面,也比较容易。

品的上端,应该用金属条镶嵌。铜可能太软,不耐久,可以考虑用较硬而耐磨的合金。

独奏与合奏的要求不同,合奏用的,弦应该要比较粗些,换言之也就是张力要大些,音量大,音色也厚。独奏则可以用细些的弦,以发挥乐曲的细微变化。 上端的螺丝轸,我认为应该取消,理由与革胡相同,不再赘述。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减少头重脚轻的现象。

最后,我还想过,是不是可以在前后面板中间,加上一根音柱,如同大提琴一样。应该可以增加背板的共鸣,增加音量。


三弦

三弦的使用,已经属于特色乐器之类了。目前三弦的製作已经很精緻,唯一的问题只有蛇皮了。大三弦的蛇皮,也是相当大一张,何况还要张两面。

第一,应该加装调整张力的装置 ( 只能装在外面了 ), 第二,背面的皮可以优先用人工製品代替。

大三弦的把位太大,演奏不便,。已经有的三弦是採用大三弦的琴身,配上中三弦的柄(琴杆?),演奏起来较为容易些。


古筝,箜篌

箜篌虽然是相当优良的改良乐器,但是从音色,普及度来说,古筝还是比较常用的。所以先看古筝。
古筝的问题,就是转调。若要维持五声音阶的基本排列,而要同时解决转调的问题,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採用竖琴的踏板方式,使每一个音 ( 以及所有音名相同的音 ) 都能同时快速上下升降。

据说大陆对于古筝的改良,也是五花八门,也包括了排列法的改变。如果像我说的改法,做出来的古筝恐怕会重得搬不动了....

这麽看来,还是箜篌比较方便转调。但是我总觉得古筝的造型比较适合国乐团。

好了,弹拨乐器就说到这裡。下回开始说打击乐器。


 

« 上一篇下一篇 »

相关文章: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