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2018
10

中国乐器改良之随想(弦乐)

 

中国乐器改良之随想(弦乐)

文:孙沛元  (1994/11分十次连载于BBS)


拉弦乐器组

国乐团中的弦乐,目前一般的编制,是高胡,二胡, 中胡,革胡 (Cello),倍革胡(Bass),一共有五种。

弦乐器的发展,特别是二胡,在所有的国乐器中,可以说是相当快速的。曲目的累积以及深度,演奏技术的进步,学习人口的众多,学术研究的完整,都是其他乐器所不及的。所以,二胡已经成为国乐器中的 " 显学 " 了。

多年以来许多的人投入了二胡的改良研究工作,而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其中有不少改良,已经实用化了。比方说前八后圆的二胡,双筒二胡,机械轸,固定千金,抗弯琴杆,扩音琴筒,灌铅琴托等等都是。
至于有些理论认为应该改为四条弦,放开弓子等等,与传统演奏法脱节太远,已经失去了二胡的特性,因此几乎没有人採用。

所以,就实用上来说,目前的二胡,已经有了相当不错的改进。下面我所要提的,只是一些小小的意见,并不是什麽大幅度的改变。


高胡,二胡,中胡

高胡常见的有圆筒的以及八角的两种,起源不同,音色上也有所不同。至于演奏方法,有的是採用粤胡的夹腿式,也有的是用二胡的平腿式。

我个人的看法,八角高胡比较适合国乐团使用,演奏法也应该採用二胡相同的方式。

在音色的统一上,以及演奏法来说,比较合乎要求。至于粤胡以及其演奏方式,应该算是一种特色乐来使用。

目前的八角高胡,多半已经有加装一些设备,如双筒,前后反射板,制音板等等。比较起来算是複杂一些。

至于二胡,常用的有六角的以及前八后圆的两种,有些也有加装双筒。

中胡,多半是用前八后圆的,少数则是六角的。

弦乐组的音色要能统一,才可能发挥整体的力量。不过以目前来看,似乎还有问题。

以二胡为例,近年来流行六角琴,苏州上海等等,音色浑厚,适合独奏,但是用于乐团,似乎欠缺了些亮度,音色比较闷暗。

但是若是採用八角琴,整体二胡组的音色就缺乏厚度,在二胡组为主的乐段之中,就显得缺乏音色上的美感。

还好这个问题目前已经变得次要了。因为近年来二胡蛇皮的品质直线下滑,所以琴筒等等的影响已经是次要的问题。蛇皮好的琴,不管是哪一种型式,都可以採用。

木料也是一样的,很难强求统一。不过比起蛇皮来,还算是好一些的。

至于中胡,目前常见的八角琴,性能还算不错,所以使用相当广泛。

胡琴类的构造基本相同,所以可以一併处理。首先是机械轸的使用。我觉得不管是哪一种机械轸,都有磨损的一天,而且新弦的安装及调音费时费力,不若传统木轸快速方便。所以,用传统木轸,配合微调螺丝,应该是比较好的方法。而且就长远来说,构造越是简单,也就可能保存得越久,不容易损坏。

千金的部份,我个人认为应该统一使用固定千金。目前大多数人使用传统的缠线千金,理由是为了音色,特别是空弦音。不过我认为固定千金只要稍微加以改良,也可以办得到。主要是弦钩的部份,要加上一层有弹性的物质,而且要有一定的厚度,才能产生作用。

用了固定千金,对于空弦音准的固定,有很大的帮助。至于音色上的改变,在材料上若是尝试一些其他的种类,可能会使影响减到最小。话又说回来了,音色如果比较亮一些,其实是蛮适合乐团的。

另外一个是双千金,本来我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改良。如果高中二胡全部加装,互相能够重叠的部份就增加了,也就可以增强弦乐的力度。可是后来想想,双千金向上延长的部份,音色就不同了,会有点奇怪,而且使用上,必须安排更换千金的时间,即使很短暂,也是一种非常规性的演奏方式。另外在定弦,把位,指距,视谱等方面,都会造成变动,所以还是先用在独奏乐器上面吧。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蛇皮张力的调整器。这个想法早就有人想到过了,早期的高胡,还可以见到这种装置。但是为什麽没有普及,我也不明白。

张力调整器的构造很简单,就是在蛇皮内面,加上一圈金属框,比琴筒略小,形状相同。而后利用可以调整的螺丝,固定在琴筒内壁。蛇皮本身是固定在琴筒前端的外面,与现在相同,内面则由金属框撑起。若是蛇皮太紧,就调整螺丝把金属框退后一些,太鬆,就向前一些。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延长胡琴的寿命,使蛇皮能够在调整之下使用得更久,而不必重新蒙皮。第二,遇到天气的温度湿度变化,也可以加以调节,使音色相应得到调整。

以上所言,都是现有的改良技术,只是我认为应该全面使用在乐团的胡琴类乐器身上。我认为乐器的改良需要推广以及统一,才能更有利于推广及製造。


革胡,倍革胡

关于这两样乐器的使用, 由于音色的特性 ( 皮膜震动 ),以及对于国乐团整体音响效果的弥补能力 ( 中音区 ),因此要比其他任何木板面的乐器要好, 包括大提琴在内。

不过就乐器品质来说,目前的革胡还是相当粗糙的。

目前,只有三个乐团採用革胡,分别是香港中乐团,高雄市实验国乐团,以及台北市立国乐团。在整个乐团的音响音色上,绝对与採用大提琴的国乐团不同。只要打击乐器不作怪的话,革胡的音量也是不小的。
所以,我认为革胡才是最适合作为国乐团低音声部的乐器。不过,先要把它的品质提高,缺点改进才行。

首先,是蛇皮的部份。看革胡的尺寸,就知道要多大一条蛇了,更别提倍革胡了。蛇皮的不易获得,是很容易明白的事情。而且即使有这麽大的蛇皮,能够有好的蛇皮吗?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再来从生态保育的观点,以及蛇皮的日渐稀少,我觉得应该先从革胡类做起,率先停用蛇皮。 一来是革胡的蛇皮大,二来是对音色的影响比较小 ( 琴码并非直接压在蛇皮上),所以可以先拿来改进。

大陆方面,很早就提过了用人工合成的薄膜来代替蛇皮,不过似乎没有太大的成果。

主要原因可能是没有办法做到蛇皮的张力,厚薄等条件的合而为一。在二胡上面,音色定然不佳,也就无法成功了。

但是在革胡上面,我觉得有可能成功。因为革胡的琴码没有直接加压在皮上,所以皮面的压力很小,纯粹是震动而已,因此张力可以比较小些。二来似乎应该随著音域的降低,而增加皮膜的厚度,音色才不会太空。现在的革胡蛇皮,一般都不厚,甚至比二胡的还薄,是不是不太合理?

所以,人造皮膜纵使无法用在二胡上面,应该还是可以用在革胡以及倍革胡上的。对于气候的敏感性,也会比蛇皮好得多了。

再来,也是皮膜张力的调整装置。原理与二胡类的相同。这种装置我本人没有见过,但是曾经听说早期有的革胡就是这麽做的。总之皮面的乐器,应该要有张力调整的能力才行。方的革胡前面的部份就有些困难。基本上,革胡若是改造,皮面应该还是留下一面就好了,比较简单一些。

接著是琴码的问题。革胡的琴码,对于震动的传递,有著不错的设计,发音的方式及构造与大提琴完全不同,很能发挥皮面的震动。不过由于设计上的原因,无法前后调整角度,因此使得琴桥容易弯曲。

我认为,应该把琴桥的上半截,做成分离的,也就是类似于大提琴的琴桥。下半截 (从槓杆支点开始 ),则固定在琴筒上。这样子应可以解决弯曲的问题。而且由于下半截固定,也比较不会造成内部爪子(我不晓得该如何称呼)与琴桥之间的问题。

底下的脚(支撑在地面的)应该全部做成金属的,而且要有分节处或是小洞可以固定。

琴筒适度减少厚度,不要音窗,琴颈也适度修改,减少不影响张力的部份。以减轻整个乐器的重量。

取消机械轸,可以减轻重量,减少维修问题,可以有快速换弦,快速大幅度调音等等的好处。配合下端的微调螺丝即可。下端採取类似大提琴的作法,取消固定式的装弦处,也可以减轻部份重量。

琴弦的粗细比例,要重新调配设计。以符合各弦音色音量的平衡要求。

大致上,这些改良应该是必要而有效的。如果能够使革胡的品质趋于稳定,演奏容易,维修简单,发音正常,应该可以更为普遍的运用在国乐团之中,彻底解决大提琴代用的问题。

 

« 上一篇下一篇 »

相关文章: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