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2018
10

文松箫制作者谈南管箫的特色

南管箫的特色 廖锦栋大纲一.前言 二.规格尺八音孔凤眼  

吹口方式四.技法与应用平稳纯音浓淡箫音特质长音处理方式余韵 抖动颤音 

三.音律七律十二律折衷律绝对音高 五.旋律风格 应用音阶与调式犯调与转调大三度曲折 五声音阶的延伸调式变化与犯调模式之转移 

六 结语附录:作者简历 一 前言南管演奏若吹管部分以洞箫为主奏时,称为「洞管」。以品箫(竹笛)为合奏主角时称为「品管」。可见洞箫之名与南管有相当渊源。甚至可以说洞箫就是南管箫。

(注:有人以洞馆与品馆来称呼馆阁差异,笔者认为以民间音乐通用调性称呼”管门”之管字比较恰当,类似:南管戏曲中品管又分大工管、小工管、挤管等.)

2014.12.3_23.17.14_7244.png

洞箫在南管音乐中负责将旋律完成,扮演著乐曲的灵魂角色,对音乐风格与旋律模式有相当的影响;由其南管音阶范围就是以洞箫所能表现的范围,琵琶品相范围根据洞箫的最低筒音到第三八度的六度音来制定,可见洞箫在南管的重要性。学南管箫是吹箫者很好厚植实力的途径。因为慢又长的南管乐曲,吹奏时可以练就吹箫实力,对气息的控制与耐力都是最佳的考验。丰富的南管曲牌旋律,可以增进音乐旋律的内涵基础。南管旋律中为箫所留的空间,更是吹箫者最好学习发挥对音乐旋律的灵活应变能力。台湾所称之洞箫,其实就是指南管箫,只是真正在南管界中的洞箫与街坊的洞箫又有些许差异。


南管箫要求规格严谨,价格也比较昂贵些。本文以个人实际学习心得,比较在传统乐箫,吟诗箫,南管箫等,不同之处,尤其洞箫在南管应用之特点,就乐器特质,音律,音色,技法与旋律风格等说明。 二.规格南管箫在规格上有严格规范:十目九节,尺八长,三目凤眼,五目开音,一目两孔,十目开窍。对长度、竹节与音孔的相对关系上做严格限制。竹结音孔规格除了美观外,也兼具实用性,让持箫手指方便按孔,不会跨越竹节位置。 吹口名曰:开窍,台湾吹口在竹节以外,才合乎规格,竹节内开窍为“破格“,大陆则不同,普遍是开窍于节内。在实用上节内与节外的开口吹奏上,口风角度有些许不同,节内需要较俯吹角度。节内开口造成竹节缺口,是箫的弱点,容易形成裂痕。尺八洞箫又名尺八,据旧唐书‧吕才传:「能为尺八十二枚,尺八长短不同,各应律管,无不谐韵。」因此推断为唐朝吕才所创。吕才将原来的多管无底排箫改成单管多孔之尺八。而且长短有十二支,都合乎律管音高。尺八由来应该是与音律之始,律管基音:“黄钟之长九寸”有关,採用低八度黄钟音作为最低音,因此以两倍黄钟长度一尺八寸做箫管,应该是合理推测。


南管箫虽言尺八箫,真正合乎尺八规格者少数,在实际的应用上,容许略长于一尺八寸,约到两尺都有人用,著重在竹结与音律的标准。音孔凤眼南管箫的凤眼开在根部算起第三节处,开凤眼两孔横开如凤之眼。第五结处开始开音孔,一节两孔,开立五孔在前,最上一孔在背后。经实验黄钟律管之音高接近-#D,若将原来律管(闭孔)音高改用吹口(开孔)方式时,音高会降低到C左右,因此开两孔凤眼是为了筒音符合原来黄钟音高。日本尺八无凤眼,乃因外切吹口音高会升高,而且平均内径较细,因此不需凤眼。没有凤眼的尺八以管长为筒音高度,有凤眼则以凤眼高低大小影响筒音高度。有凤眼的南管箫,音色上比较幽暗感,音色是内聚形,近听与远听都觉得一样大声,声波穿透力强。 三.音律 音律与是音乐的基础,乐器间彼此的音阶协调,所谓和谐都是建立在一定的音律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而言,音律也关系著音乐风格。


十二律『词林典腋』音乐门中提到音律如下: 断嶰谷之竹,听凤凰之鸣,黄锺之长九寸,为万物之本根,每三分为损益,隔八位而相生,阳为律而阴为吕,有正声亦有变声,六十调但用其正十二律… 古音律之形成以竹管定之,三分损益法是很重要定音方法,减三分之一长度的竹管其共鸣声将升高五度(例如由C升为G),增三分之一长度将降低四度音(例如由G降为C),反覆增减,产生音差,又将高低八度音互相参考,以产生十二平均律。《礼‧月令》注中说明古音律由黄锺为首,九寸竹管定音为音律之始,音名为宫,假设相当于C音。黄锺之长减三分之一(六寸)生得林锺,音名为徵,即相当于高五度的G音。林锺增三分之一生得太簇,长八寸,降低四度,音名为商,相当于D音。


太簇之长减三分之一,为五又三分之一寸,又升高五度,得南吕,音名为羽,音高接近于A。南吕之长增三分之一,为七又九分之一寸,音降低四度,生得姑洗,音名为角,音高相当于E音。由姑洗减三分之一长度,生得高五度的应锺,其长四又二十七分之二十寸(4.741),相当于B音。应锺增三分之一得蕤宾,长六又二十六分之八十一寸(6.321),约#F音高。蕤宾增三分之一长得大吕,长八又二百分之四十三寸(6.215),约#C音高;太吕之律减三分之一长生夷则,为五又七二九分之四五一吋,音高#G;夷则增三分之一生夹钟,长七又三千一百八十分之一千零五寸,音高为#D。夹钟减三分之一生得无射,长四又六五六一分之六五二四寸,音高#A;无射增三分之一长得仲吕,长六又一九六八三分之一二九七四寸,其音F。 古音律所注明之长度,若以相同内径的管,经三分损益法,所产生的管音,并无法产生十二平均律,三分损后的管音,与原管相差接近完全五度,但低约二十音分,三分益后的管音,也不到四度音,差约10音分;八度音的一半长度,相差更多,约有五十音分以上。


实验结果:长度(1.5公分内径) 闭一端吹音九寸 #d +10六寸 #a –10四点五寸 #d –45八寸 f –20再实验内径二公分,与实际洞箫雷同之管,所得之音,在绝对音高略低十音分,相对音一样有误差。这样的现象在古律的形成上产生很多争议,也怀疑五度相生律根本无法还原验证。笔者再以实际两支大小洞箫实验,却得到一半长度等于八度音的结论,其关系在筒径:洞箫一:全长77公分,筒径:吹口2.1公分,尾口1.6公分 凤眼全闭,筒音G。(此箫原筒音为A)洞箫二:全长38.5公分,筒径1.5公分,尾端1.3公分,无凤眼,筒音g。   



 两支筒音g1的小箫,与倍长的g箫等长(凤眼扣除) 经实际洞箫测试结论,再以等比例变化内径的直管测试三分损益结论,音阶,即合乎十二平均律的音准了。此结论早在明朝的朱载堉,曾经证实过;其『律吕精义』中提到:「先儒以为长短虽异,围径皆同,此未达之论也。今若不信,以竹或管製黄钟之律一样两枚,截其一枚,分做两段,全律半律,各令一人吹之,声必不相和矣。此昭然可验也。又製大吕之律一样两枚,週径与黄钟同,截其一枚,分做两段,全律半律,各令一人吹之,则亦不相同。而大吕半律,乃与黄钟之全律相和,差略不远」。


 五度音差在频率上是1.5倍的音频,在自然音律的产生过程中,除了三分去一得到五度音以外,在闭管吹音中,也可以吹出高八度的五度音,其频率是三倍于基音,因此五度音很自然地被古人用来做乐器的定音。例如二弦、三弦之一二弦、阮咸之内外二弦等等,另外在三分损益法中的四度音,也用来乐器定音,例如琵琶、三弦之二三弦、阮咸之中二弦等等。七律 七律的由来有人说从中东引进中国,典型是存在于吹管乐器的匀孔开制,大陆河南省出土的最远古骨笛,距今八千年历史,看起来接近匀孔制,根据中国音乐史记载测试吹音,其音阶接近七律的音阶。骨笛开孔有七音孔,重複两音,与笔者实验完全七律小箫不谋而合。 七律制不知开始于何时,在清朝被理论化,并记载于历史文献中,属「康熙十四律」,在康熙勒撰的【吕律正义】中将音律分成「七律」和「七吕」共十四个音阶,「七律」和「七吕」分别是两组相典型七声音阶,两组相差十四律的一个音的音高。在实际的乐器製作上由「七律」所产生的「姑洗笛」,及由「七吕」所产生的「仲吕笛」,实际上是两支六个指孔的匀孔笛,可见「康熙十四律」是将民间七律制整理并细分而成。 七律箫与十二律箫音孔比较在传统乐器中,多数古老吹管乐器,如筚篥、古笛、箫、唢呐等乐器都是匀孔开製,其自然音阶多属七律制。例如以唢呐为主乐器的北管鼓吹乐即是典型七律制,因为方便七管反(转七调),由唢呐的自然音阶:七平均律为其旋律风格,但在“戏曲”中,由于以管絃乐器居主导,就有偏向七律与十二律融合之“乙凡中立音阶”模式。 七律短箫(筒音G+)折衷律 在十二律与七律交融使用中,产生一种折衷,彼此融合的情形,也可以说是传统管乐器与弦乐器交融的结果,就絃乐器而言,十二平均律为其自然特色;而管乐器自然特色就是七平均律。在音律规则上,弦乐器可以规则地定音,因为倍频(高八度)等于琴弦一半距离,其弦共振频率单纯,决定音阶的品相可以细分半音阶,而且琴弦间定音固定后,可有同音异弦异位,也是方便灵活演奏,这也是十二平均律才能达成。管乐方面,吹管共振与吹口、开孔与频率之间,关系複杂,吹管一半长度不等于高八度音,乐器指孔也无法开到细分十二律,其自然特性上形成七声音阶的应用,七声音阶的六孔若开成匀孔,就形成七平均律模式。七律与十二律的乐器若在合奏上,显然有不和谐情形,因此演变过程中,除了演奏者可以透过对乐器的控制技巧调整音准以外,在乐器製作上与律制上有了部分的调整。七律与十二律的合奏可有絃就管或管就絃,彼此迁就互动的模式,絃就管部分,絃长震动距离稍长,自然音稍低,按絃力度变化就能变化音高。管就絃部分,吹管俯仰控制可以变化音高,叉孔指法等都是管就絃的应用。在实际互动下,演变成音律的折衷,就是扩大八度的七律音阶,可以接近十二律刻度,唯独在以凡半音阶出现折衷现象,学者称之为“乙凡中立音阶“中不中立有待商榷,不过不是十二律现象中偏一边是明确的。笔者在洞箫与竹笛的製作上获得经验,吹管乐的开孔虽是匀孔开製,却能接近十二平均律的音准,但在小三度的半音间,「乙」、「凡」音,有些许折衷,这与「乙凡中立音阶」不谋而合。 上C 尺D 工E凡F 六G 五A 乙B 上尺工凡六五乙                                     


十二律与七律音阶在七律的自然音阶中,很显然尺、工、六、五等音与十二律相比偏低,因此在七律乐器中,多已做修正,使五度音及八度音间范围加大,使之与十二律音相和,如下图。经过加大倍频的七律音阶,在主音(上尺工六五)上已接近十二律音阶,唯有乙凡音,与十二律不同,其自然音阶落于前后两音之间。 上C 尺D 工E凡F 六G 五A 乙B 上尺工凡六五乙                                     


乙凡中立音阶推演 实际的乐器演奏中,管乐器在指法上,以盖下孔方式降低小三度(工六,五上间)的上、六两音,以使调整后的五度音及八度音偏高问题获得调整。 上述之乙凡中立音阶模式,实际上乙凡音阶并不完全居于其相邻两音之中,因为是上、六两音的弹性修正(乙凡音孔盖住),在首调制中,维持61、35间小三度之完整。七律与十二律同时存在于中国各种传统音乐中,交互影响,甚或融合使用;也形成传统音乐的特种风格、风味。近年来,西方音乐主导乐坛,多半研究音乐的人以纯十二音律来解释传统音乐,或革新传统;认为传统音律不准,将乐器完全改成合乎十二平均律之标准,对传统音乐而言,已经减少了其特有的风味了。南管箫的音律也是合乎这样的折衷方式,一样是匀孔,音孔间距越小,乐近七律,间距越宽,越接近十二律。从南管老馆阁中的箫验证,其开孔匀孔,其间距已经扩大到全开的音接近全按的音,甚至低于半音阶(小二度)。绝对音高 目前普遍的音高都跟随西律,a=440hz或442hz,大陆南音也改制合乎西乐标准。唯独台湾南管界维持自古流传。 南管基音为工,就是洞箫的筒音,在台湾南管界中,普遍的洞箫都高于D的音阶,有二十音分到一百音分(#D),普遍还是以高五十音分为多。 照洞箫形成而言,应该是比照律管黄钟音高,历代不少人做音律的考证,结论诸多不同,据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中,宋大晟九吋律与金元明雅乐律的黄锺为D(+29.43音分),明朱载堉的黄锺bE(+21.42音分),清康熙律的黄锺为F(-24.1音分)。笔者实验发现,以鲁班尺九寸管之音阶,其闭孔方式吹音接近#d(律管方式);若以开口方式吹音则接近c。


 由上述可以发现,台湾南管工音接近律管。

四.技法与应用南管箫在吹奏上有些独特之处,或可说南管特殊美学观,源自古老的发展,南管乐的特质是幽静而意境深远,音乐型态是从容而气定神閒的,从这样的特质上可以发现与古人的生活哲学是息息相关的。南管是一种最佳练箫方式,因为南管曲子慢又长,箫声的气息控制与耐力可以在这之间练就。虽然南管箫的技法不难,却著重在稳扎稳打的基础功。平稳纯音南管的箫音著重乾淨平稳,很少应用波动腹吟方式。要吹出稳定单纯的箫声还是需要相当的练习与功力。平稳的直音,可以变化音量的直箫声是南管箫经常性的应用。在有利于单纯音的效果,除了吹奏者的气息稳定度外,洞箫吹口方式仍然有助于纯音的发挥,V形吹口让气息风阻减低,让箫声更乾淨,可以吹得接近正弦波纯音的乾淨。浓淡箫音特质经常听南管老前辈提起,箫声要浓,南管箫喜欢大口径箫声,箫声共鸣厚实,尤其著重在低音时,音量不能变得轻薄。高音能小声,低音能大声,箫声的驾驭便能自如。 v形吹口的纯声波谱 v形口风控制多谐波浓箫声 为了让箫声听来浑厚,在口风的控制上可以让箫声多次谐波出现,箫声变得比较浑厚,尤其在低音时,其波谱如上图。浓箫声在吹奏口风控制上有技巧上的应用,请参考拙作“洞箫音色的差异与控制”。


长音处理方式南管箫一般是不用腹吟音,著重在强弱音的变化,"初如行云流水,中间纤细如丝,收尾响如宏钟",南管箫的美学类似书法艺术,以沉稳力道为最,不重花巧。在南管音乐中,箫声需要更成熟练达的功夫,因为曲子缓慢,难度高高在于缓慢的曲子中的沉稳与驾驭能力,忌讳轻浮急躁,需要扎实的基础功夫,绝不是应变技巧的灵活性,而是内敛沉稳的基础,与心性涵养有绝对关系。一开始引腔以正常音量出音,中间转弱,尾声转强,然后引上孔收音,让尾声俐落乾淨,并留有馀韵。


馀韵在南管箫声的尾音,多半留有一点尾韵,这尾韵是洞箫的箫声残响,利用恰当的口风与指法的配合,让急煞收音有馀韵效果。响如宏锺型,有隐约型,拿捏在于吹气与指法间。尾韵的处理让南管的音阶有一种力道,俐落的旋律段落感,这样的表现尤其在休止符(口)前更为明显。平常乐句间虽然不一定做出强力馀韵,一般渐弱的处理在南管可以说几乎不用的方式。抖动颤音南管经常用到颤音引腔,使用手臂抖动方式,使颤音可以高速绵密。尤其在背孔的打X时,传统南管箫还特地用右手在上方式,让灵活的右手可以快速颤音。抖动颤音是需要练习一下的技巧,颤抖绵密外,还可以分开孔高低,其颤音效果亦有所不同。抖动颤音的应用延伸背孔拇指颤音,还可以延伸到食指无名指等音孔,例如八骏马的起音是打士,就可以利用食指颤抖应用,以达到马声音效。五.旋律风格 南管曲排丰富,计有百馀种旋律风格曲排。其表现音乐旋律的结构与洞箫有很大关系,在实际吹奏中可以发现,音乐旋律保留给洞箫加花的空间,洞箫灵活应用的音阶形成南管特有的旋律模式,以下论述之。应用音阶与调式 三分损益法产生十二平均律,做为音律的标准,方便转调(旋相为宫)用途;古人也将十二律之音,代表著一年的十二个月令,与十二地支有相关系。例如:黄锺为音律之始,以地支之始“子”来代表,月令在十一月;所生之林锺,以地支“未”代表,象徵六月。可以看出古人将音乐与生活结合在一起。 音律产生十二律吕,旋相为宫,可以转成十二个不同的宫,每种宫都有七种调式,因此计有八十四宫调。複杂的调式在实际音乐的流传中并没有全部用上,例如唐宋时的「燕乐二十八调」,南宋时的「七宫十二调」,今元时的「六宫十调」,元末南曲的「十三宫调」,明代北曲的「十二宫调」、「五宫四调」,可见流传下来的是以应用上的方便与实用性为先。 南管调式普遍的有:五空管(G),四空管(F),五六四X管(C),倍士管(D)四种,另有四空毛一管(bB),在特定套指中,还有四不应管(bB)等。


若以转调模式应用,洞管四调,品管四调,戏曲还有大工管小工管X谱等,调高变化,类似旋相为宫模式,在南管所流传指谱中记载,在品箫应用时每孔皆可以为工,计可以有三十五调。这样的应用宫调唯有合乎七律制才可能有实用性。犯调与转调南管使用的琵琶工尺谱,以固定调式,表示典型五声音阶,但其五声音阶在四空管与五空管中,有在不同八度间固定转调的现象。四空管的第一、二个八度F为宫的五声音阶,在第三八度的极六音,并不是原来四空六的高八度,而是降了半音,此原因是箫的关系,在南管箫音阶中,并没有四空极六的音阶,当然只能用极六取代,此情形使四空管在高音域时有转向c为宫的转调现象,另外在最低八度的四空六在音准上,虽然以盖下一孔,其音阶仍偏高,因此实际在四空管中很少出现低音四空六,此现象也造成四空管音域有较高亢之感。五空管在中高音域以G为宫的五声音阶,但在低音域时,转向以C音为宫的五声音阶,因为低音的X,低了半音。此现象可能是因为五空管是南管的主调,五空管的音域范围,几乎应用了所有箫的音阶,例如在百鸟归巢、八骏马等谱中,还加入倍思管以D为宫的五声音阶,即所谓“同均三宫”的现象。据笔者吹奏经验,四大谱(四时景,梅花操,八骏马,百鸟归巢)均属五空管,联奏过程中,洞箫旋律几乎涵盖了的所有音孔音阶,可见五空管旋律乃发挥箫之极致表现。除了在一调中以双调游走于不同八度外,南管曲中也常有转调的特色,


例如“落倍”即是转入倍思管,还有“中滚十三腔”,在一曲中游走于不同曲调,和谐转换,使曲调之多范围变化,其应用也被移植于歌仔戏中,例如:以倍士(或大调)起唱是G宫系,转七字仔,为F宫系,若再落大哭调,又转入D宫系。这样的转换过程中,对匀孔箫而言,直接转调无须更换乐器,使乐曲整体连贯完美。大三度曲折南管音乐有另一特殊现象与箫有关的是,大三度与大二度之曲折;在洞箫引腔手法中,最常见的是以高大二度的颤音起音,之后转长音,再与与琵琶同时落主音;或颤音转长音后落下低大三度音,然后才与琵琶同落主音。而在旋律进行中,箫弦的旋律在搨音中也经常过高大二度音,或过低大二度音,或与大三度并用。在实际的吹奏中,这样大二度大三度的旋律,已成南管曲韵的特色,在【南音初探】中第三章,详述有关多重大三度并置。


而实际此特色的形成,是在箫吹奏上,只是邻近音孔的应用,往上多翻一孔,或往下多盖一孔,很自然地自然产生这样的旋律特色。这样的手法中也使箫的弦律,偶而会用上五声音阶所没有的特殊半音,而让旋律脱离五声音阶范围。五声音阶的延伸南管琵琶的弹奏,依五声音阶模式,在每个八度音间只有五个音,若以典型五声音阶代表,五空管在琵琶第一弦上,分别是1=g的56123音;四空管是1=f的61235;五六四X管是1=c的23561音;倍思管是1=d的12356音,可以说是很典型的五声音阶旋律,但实际演奏中加入洞箫后,却脱离五声音阶范畴,音为琵琶的骨架音虽然在五声音阶上,箫弦加入的旋律音却不受五声音阶的限制,尤其箫的音阶在指法变化中,加入了非当宫系之音,这样的现象是南管特殊之处。其旋律格局不受五音所侷限,更有大曲之风。例如五空管的“X”常以全放X做过路音,或做引音,全放X在五声音阶上是#4,打X时也出现这样情形。同样以骨架音记谱的部分北管曲牌,尤其在散板的吹场,记谱也仅纪录“音骨”,吹唢呐者须要自行依据锣鼓节奏“加肉”“加皮”,其所加之音却不离该宫系之音,仍维持五声音阶之平整。 调式变化与犯调模式之转移若将五空管旋律升高四度音,直接以大工管模式演奏时,原来游走于CG的五空管,会变成游走于FC之间,其音阶结构会变成四空管效果。同样的四空管若将它降低四度仍然会变成五空管音阶结构。 


 由此可见南管的犯调风格,完全是在洞箫的特性上所发挥,因为上升四度后的五空管,若没有犯调方式洞箫是没有该孔音阶。 若要挑战南管的高难度,可以将五空管上升四度演奏,如此所谓“箫絃怕因为”就不只套指“因为”难吹,因为调高上升后,箫声在高音域的长音功力便是直得考验,每首五空管曲子都会便得高难度。 笔者推断五空管与四空管的犯调模式,基础原因是洞箫的音阶特性,与反管应用上的方便考虑吧! 六 结语南管音乐的古典文化特质值得传承,并需要继续发展它的艺术与美,仰赖众同好的继续努力。吹箫者若学过南管箫,有助于掌握传统箫的韵味,也有助于吹箫实力的练就。个人在学习过程间,体会些许浅薄意见,供诸位前辈参考,尤其在座有南管前辈,希望藉由您们在场的指导与见证,让台湾箫界技艺水平继续提昇。谢谢大家! 笔者收藏南管古箫”劲松” 注:本文发表于2001年台北国际洞箫大会作者简历 廖锦栋,字文松,1957年生于南投竹山。自幼爱好音乐诗文,尤其热爱台湾民间音乐,师事诸多民间艺人学习吹、拉、弹等多项民间乐器及月琴吟唱,深入民间整理台湾道地生活诗歌,并承袭汉唐诗词吟唱古风,应用于月琴弹唱。     


深研音律及乐器製作,以科学方法改良传统乐器,其多重声波共鸣洞箫研製法获国家发明专利,革命性洞箫作品受国内外演奏家广泛爱用及佳评,为业界指定演奏利器。发展静心、放鬆箫曲,结合古琴、书画、茶道、太极等,推动生活艺术。  成立台湾古调乐坊,从事文化艺术推广。出版[台湾古调]及[传心箫韵]系列CD计12片  建立[传心箫韵]及[台湾古调]网站,系统整理及推广台湾传统音乐,长期薪传台湾传统音乐文化。提供〔洞箫古调论坛〕   持续于网路线上分享、讨论 重要活动:1999韩国汉城亚太民族音乐学会演出2003北京、2004泉州、漳州、厦门等巡迴演出 2005总统府前洞箫展览及演出2007巡迴于德国达姆斯大国家剧场、汉诺威国际会议中 心、不来梅音乐厅等地演出2007国家音乐厅二十週年庆系列活动演出发表论述:南管音乐风格(发表于:南管曲牌大全)南管曲牌探源(发表于:南管曲牌大全)南管音律─洞箫对南管的影响(2000年泉州南音学术研讨会)南管之美(发表于台湾古调网站)

« 上一篇下一篇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