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谈下唐吹口的口风现象 最近又一次日本神崎宪老师来教授尺八本曲,仔细观察他的口风,也是偏向一边,记忆中看过的的外切型口风,每个演奏家都是偏一边的,只是偏的方向不同而已. 我想这与扁平长型口风,彩用嘴唇的最适切位置是很有关系的. 口风的适应性问题,我也发现神崎宪老师也有 在琴园的雅集,他吹民谣时的口风就没有到达他的最佳状况,但是在本曲吹奏就很快恢复,到后来的春之海片段,又是与民谣一样.隔天的讲座,我坐在最前面,仔细观察,发现一个很重要原因:尺八本曲吹奏需要用到俯仰的浮沉滑音,口风在滑音的动作上很快会就定位,因为浮沉的线性变化是口风很精密才能完成,无形中本曲的技法会很快让口风就定位,让紧张而造成的嘴唇紧张关系快速解除.
吹本曲对外切型口风很有帮助,我发现口风没有适应很好,尺八本曲根本无法吹奏,也验证了我听日本出版的cd作品中,本曲吹奏的音色变化与口风的精密度,比演歌高很多.其原因主要是本曲的浮沉控制是一个口风的严谨训练过程.
哪是不是高音才用偏吹呢? 偏吹在仰吹俯吹中有没有起了一些特别作用呢? 高低音变化会嘴唇偏得多与少的变化,俯仰的偏移量较少,但也有些微差异,一般都以偏移边的方向,斜向下变化. 例如偏右边的嘴唇,以右前倾斜俯仰变化,或有以上把手的左右为变化方向. 偏吹其实在口风的形状上不是很对称的扁平形状,而是横卧笔尖形 利用偏移变化量可让笔尖收得很细(偏唇外比近中央更细扁)
我的嘴唇中心点是没突出(人中浅),因此口风中央很平,但细微的弱高音,也不自觉得收向左边,直接往下是收不细的,我想与唇缝的尖细度有关.因此在uv吹口上,我的习惯是中央,但收细是偏左. 在唐吹口上,为得浑厚的低音强共鸣,除了以中央打开外,也发现以略往右偏更浓,高音虽然在习惯的方向上也收得很细,但我曾经练习过同一方向的偏移变化,对唐吹口的高低音快速变化更有利与顺畅.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