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季,我抽暇到盛产笛竹而闻名的浙江省余杭县太山乡铜岭桥村跑了一趟。
从杭州武林门乘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便到了在百年前因”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而出名的浙江重镇 ― 余杭镇。如今,镇上还保留有杨乃武的故里呢。在余杭镇略微小憩,又乘车向西南行之约十四公里。当汽车在七拐八弯的山道上爬行了好一阵后,便到了铜岭桥村了。
刚下过一场大雪,倚山而筑的铜岭桥村像披上一层厚厚的棉被。房顶上,柴垛上,到处是一片洁白。远处的山峦,蜿蜒起伏。山上大雪覆盖着的竹林,一阵山风过后,纷纷扬扬地撒落下无数的雪团,像瀑布似地自天而降,煞是好看。
我踏着嘎嘎发响的积雪,沿街而上。山涧溪水清彻透明,发出哗哗的欢响,将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冲刷得晶莹透亮。
由于嗜好,我对这里的竹子特别感兴趣。只见满山的白雪衬着密密亭立的翠竹,真是雪的天地,竹的海洋。
除毛竹以外,这里出产的苦竹,一直是制作笛子的理想材料,竹质坚韧,竹身圆整修长。
听老乡们说:早在明初洪武年间,从铜岭桥杨家坞山地上采伐的苦竹制成的笛子,就被当作供奉朝廷的御笛而著称于世了 。于是,笋苦而不能食用的苦竹,在铜岭桥又被称之为笛竹。
挑选优质而合于规格的笛竹,是制作笛子的关键之一。年份短的幼竹,质地太嫩,而年份太久的竹子,经长期自然风化,竹质已经枯僵脆化,故而一般选用生长期为 三至五年的竹子。
判别竹子的老嫩,一般可从竹子的外表上观察。
嫩的竹子,光照时间短,竹皮翠绿,无光泽,竹节毛涩,节纹粗;尤共是幼竹,可以在竹节、竹根处找到蜕落的竹箬。
而老的竹子,光照时间长,竹皮青里泛黄,甚至透红,竹身光亮,节纹细,甚至因风化移损而看不到节纹。
从竹叶的颜色上也可以识别竹子的老嫩。嫩竹的竹叶翠绿欲滴。洁而老竹的竹叶就显得略带枯黄了。
此外,还可用手来摇晃竹杆,竹杆坚挺不拨的大多为老竹,而晃动幅度大的一般为嫩竹。
铜岭桥的笛竹,由于生长的山头、土壤以及方向的不同,在竹质上也有所不同。
听老人说,长在山脊沙石中的竹子,纤维粗,竹质坚硬、梗性,是制作笛子的优良竹材,但竹子的圆整度略差。
生长在半山腰泥沙混合土中的竹子,由于光照、水份、土壤条件的不同,竹质一般要略差一些,竹壁也较薄。
笛竹究竟是长在阴山背后的好,还是长在朝南向阳的好?关于这个问题,老乡们的回答是一致的:当然朝南向阳地方的竹子好。
笛竹质量的好坏,除与生长年份、生长地域以及方向有关外,主要还与笛竹的品种有关。
铜岭桥的苦竹有“青苦”、”密麻“、”羊肠苦”、“大头苦”、”本苦”等许多种类。而适宜制作笛子的只有”青苦“与”密麻”二种,特别以”青苦”为最好。
“青苦”竹,通体碧绿无杂色,节身长 50 一 70cm ,直径 1.5~3 cm ,竹壁厚 0.3~0.5cm,特别适宜制作声音委婉圆润的大笛与曲笛。”密麻”竹,皮色青绿之中带有点竹斑,竹壁较薄,适宜制作声音清脆嘹亮的绑笛与小笛。
笛竹砍伐是从立冬到第二年的清明止。我去的时候,正值砍伐季节,农民们正在高陡的山坡竹林中挥刀伐竹。他们将笛竹用细蔑捆扎牢固,或肩扛或拖拽相衔下山,山坳里只听见竹梢在小道上划出的嚓嚓嚓的声响。
我与一位肩扛笛竹的老乡边走边谈。
听他说:冬季砍的笛竹叫腊月竹。用上等腊月竹制成的笛子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当我请教为何用蜡月竹制成的笛子好时,老乡笑着解释说:冬季,竹子处于”冬眠”状态,竹质中含有丰富的油脂、腊汁、葡萄糖等等,像冬天的熊掌那样——肥着呢!这时候伐下来的笛竹,竹质饱满、结构紧密,制成的笛子声音响亮。
清明以后,万物苏醒,老竹(也叫娘竹)开始长笋了。一场春雨过后,漫山遍野的竹笋一夜之间便窜出很高。娘竹的养料都在出笋长笋中消耗掉了,竹质自然干瘪稀松。用这时伐下的竹子制成的笛子,声音哪能响亮?而且,春季竹虫开始繁衍,砍伐下来的竹子,还特别容易蛀。因此,过了清明,一般就不伐竹了。老乡的话,细细辨来,还蛮有科学的道理呢。
我在钢岭桥还了解到,在余杭太山乡,除了铜岭桥以外,还有巴家桥、东溪桥、南涧村也出产笛竹。此外,浙江的临安、德清、安吉等地区也有笛竹出产。但是,要说笛竹的质量,还是数铜岭桥的最好。
老乡们自豪地跟我说:人们常说上海的竹笛誉满全球,可上海的笛子都是用我们铜岭桥的笛竹制成的。
老乡们还告诉我:铜岭桥每年可向上海、苏州等地提供 30~50 万节的笛竹,而且铜岭桥竹器工艺厂不久也要生产竹笛了。
周林生/文
长期来深受演奏家与爱好者们宠爱的扬名中外的上海竹笛,是选用坚韧挺拔的余杭铜岭桥笛竹制成的。
去年冬季,我抽暇到盛产笛竹而闻名的浙江省余杭县太山乡铜岭桥村跑了一趟。
从杭州武林门乘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便到了在百年前因”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而出名的浙江重镇 ― 余杭镇。如今,镇上还保留有杨乃武的故里呢。在余杭镇略微小憩,又乘车向西南行之约十四公里。当汽车在七拐八弯的山道上爬行了好一阵后,便到了铜岭桥村了。
刚下过一场大雪,倚山而筑的铜岭桥村像披上一层厚厚的棉被。房顶上,柴垛上,到处是一片洁白。远处的山峦,蜿蜒起伏。山上大雪覆盖着的竹林,一阵山风过后,纷纷扬扬地撒落下无数的雪团,像瀑布似地自天而降,煞是好看。
我踏着嘎嘎发响的积雪,沿街而上。山涧溪水清彻透明,发出哗哗的欢响,将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冲刷得晶莹透亮。
由于嗜好,我对这里的竹子特别感兴趣。只见满山的白雪衬着密密亭立的翠竹,真是雪的天地,竹的海洋。
除毛竹以外,这里出产的苦竹,一直是制作笛子的理想材料,竹质坚韧,竹身圆整修长。
听老乡们说:早在明初洪武年间,从铜岭桥杨家坞山地上采伐的苦竹制成的笛子,就被当作供奉朝廷的御笛而著称于世了 。于是,笋苦而不能食用的苦竹,在铜岭桥又被称之为笛竹。
挑选优质而合于规格的笛竹,是制作笛子的关键之一。年份短的幼竹,质地太嫩,而年份太久的竹子,经长期自然风化,竹质已经枯僵脆化,故而一般选用生长期为 三至五年的竹子。
判别竹子的老嫩,一般可从竹子的外表上观察。
嫩的竹子,光照时间短,竹皮翠绿,无光泽,竹节毛涩,节纹粗;尤共是幼竹,可以在竹节、竹根处找到蜕落的竹箬。
而老的竹子,光照时间长,竹皮青里泛黄,甚至透红,竹身光亮,节纹细,甚至因风化移损而看不到节纹。
从竹叶的颜色上也可以识别竹子的老嫩。嫩竹的竹叶翠绿欲滴。洁而老竹的竹叶就显得略带枯黄了。
此外,还可用手来摇晃竹杆,竹杆坚挺不拨的大多为老竹,而晃动幅度大的一般为嫩竹。
铜岭桥的笛竹,由于生长的山头、土壤以及方向的不同,在竹质上也有所不同。
听老人说,长在山脊沙石中的竹子,纤维粗,竹质坚硬、梗性,是制作笛子的优良竹材,但竹子的圆整度略差。
生长在半山腰泥沙混合土中的竹子,由于光照、水份、土壤条件的不同,竹质一般要略差一些,竹壁也较薄。
笛竹究竟是长在阴山背后的好,还是长在朝南向阳的好?关于这个问题,老乡们的回答是一致的:当然朝南向阳地方的竹子好。
笛竹质量的好坏,除与生长年份、生长地域以及方向有关外,主要还与笛竹的品种有关。
铜岭桥的苦竹有“青苦”、”密麻“、”羊肠苦”、“大头苦”、”本苦”等许多种类。而适宜制作笛子的只有”青苦“与”密麻”二种,特别以”青苦”为最好。
“青苦”竹,通体碧绿无杂色,节身长 50 一 70cm ,直径 1.5~3 cm ,竹壁厚 0.3~0.5cm,特别适宜制作声音委婉圆润的大笛与曲笛。”密麻”竹,皮色青绿之中带有点竹斑,竹壁较薄,适宜制作声音清脆嘹亮的绑笛与小笛。
笛竹砍伐是从立冬到第二年的清明止。我去的时候,正值砍伐季节,农民们正在高陡的山坡竹林中挥刀伐竹。他们将笛竹用细蔑捆扎牢固,或肩扛或拖拽相衔下山,山坳里只听见竹梢在小道上划出的嚓嚓嚓的声响。
我与一位肩扛笛竹的老乡边走边谈。
听他说:冬季砍的笛竹叫腊月竹。用上等腊月竹制成的笛子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当我请教为何用蜡月竹制成的笛子好时,老乡笑着解释说:冬季,竹子处于”冬眠”状态,竹质中含有丰富的油脂、腊汁、葡萄糖等等,像冬天的熊掌那样——肥着呢!这时候伐下来的笛竹,竹质饱满、结构紧密,制成的笛子声音响亮。
清明以后,万物苏醒,老竹(也叫娘竹)开始长笋了。一场春雨过后,漫山遍野的竹笋一夜之间便窜出很高。娘竹的养料都在出笋长笋中消耗掉了,竹质自然干瘪稀松。用这时伐下的竹子制成的笛子,声音哪能响亮?而且,春季竹虫开始繁衍,砍伐下来的竹子,还特别容易蛀。因此,过了清明,一般就不伐竹了。老乡的话,细细辨来,还蛮有科学的道理呢。
我在钢岭桥还了解到,在余杭太山乡,除了铜岭桥以外,还有巴家桥、东溪桥、南涧村也出产笛竹。此外,浙江的临安、德清、安吉等地区也有笛竹出产。但是,要说笛竹的质量,还是数铜岭桥的最好。
老乡们自豪地跟我说:人们常说上海的竹笛誉满全球,可上海的笛子都是用我们铜岭桥的笛竹制成的。
老乡们还告诉我:铜岭桥每年可向上海、苏州等地提供 30~50 万节的笛竹,而且铜岭桥竹器工艺厂不久也要生产竹笛了。
随着山林责任制的落实,山民对发展竹林生产的积极性更高了。他们精心护理,合理砍伐,可望培植出更多更好的笛竹。
山里人是热情好客的。要不是除夕即将来临,我真舍不得离开铜岭桥,舍不得离开勤劳朴实的山民。
( 1985 年写于上海闵行)
周林生/文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