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2018
12

上海近代制笛前辈朱万宝先生



      近日,接到小朱给我的电话,说他的父亲从乡下耒上海玩,住在他家中。他老是惦记着想看看我。


     老朱先生今年87岁了,作为小辈,我理所当然应该登门拜访。我按地址找到朱先生的住处,只见一个老人,红光满面,平头白发,两眼有神,挺直的身板,在绿化道上正疾步如飞地朝我走耒,他就是我敬仰的制笛前辈~朱万保先生。


     我和朱先生快有20年没见了,相见之下,万分亲切。看到朱先生身体硬朗,我心中无比快慰。清茶一壶,促膝长谈,话题自然扯到当年的岁月。


     1964年16岁的我,进了上海民族乐器厂当徒工。朱先生正值壮年,按理是血气方刚的时候。可是,在我印象中,朱先生沉默寡言,整天埋头干活,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任何人。慢慢地我了解到,原来,朱先生成份是“小业主”。厂里义务劳动,开挖防空洞,大扫除,开会搬登子,都是小老板,小业主们的“专利”。


      我刚学手艺时,给我师父赵登良打下手,师父撬竹,我烤竹,朱先生刚好在我旁边工作。慢慢熟悉了,闲聊中,我得知,朱先生的家属都在乡下,全家老小都盼朱先生的工资糊口。解放前,朱先生在老板手里干活,慢慢积累了一点钱,就自己单干。恰逢乡下闹灾荒,有两个同乡的孩子到上海谋生,投奔到朱先生家中干话。

(↑照片为朱万宝先生)

周林生/文

      近日,接到小朱给我的电话,说他的父亲从乡下耒上海玩,住在他家中。他老是惦记着想看看我。


     老朱先生今年87岁了,作为小辈,我理所当然应该登门拜访。我按地址找到朱先生的住处,只见一个老人,红光满面,平头白发,两眼有神,挺直的身板,在绿化道上正疾步如飞地朝我走耒,他就是我敬仰的制笛前辈~朱万保先生。

 上图 朱万宝先生

     我和朱先生快有20年没见了,相见之下,万分亲切。看到朱先生身体硬朗,我心中无比快慰。清茶一壶,促膝长谈,话题自然扯到当年的岁月。


     1964年16岁的我,进了上海民族乐器厂当徒工。朱先生正值壮年,按理是血气方刚的时候。可是,在我印象中,朱先生沉默寡言,整天埋头干活,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任何人。慢慢地我了解到,原来,朱先生成份是“小业主”。厂里义务劳动,开挖防空洞,大扫除,开会搬登子,都是小老板,小业主们的“专利”。


      我刚学手艺时,给我师父赵登良打下手,师父撬竹,我烤竹,朱先生刚好在我旁边工作。慢慢熟悉了,闲聊中,我得知,朱先生的家属都在乡下,全家老小都盼朱先生的工资糊口。解放前,朱先生在老板手里干活,慢慢积累了一点钱,就自己单干。恰逢乡下闹灾荒,有两个同乡的孩子到上海谋生,投奔到朱先生家中干话。


      为此,在评成份时,因有轻微的“剥削”,被评为“手工业小业主”。从此,被列入“改造”对象,不许“乱说乱动”,只许“闷头干活”。否则,就要遭到“无产阶级专政”。


       朱先生收留的二个徒弟,一位叫赵三才,制笛手艺很好,会吹笛。手工业合作化后,厂里安排他做专业笛。赵先生是上海解放后第一个做专业笛工作的,三年自然灾害时,他响应国家号召回乡务农去了。现在老一辈的笛子演奏家象陆春龄,赵松庭等,还常唸刀起赵先生呢。


      朱先生的另一位徒弟叫翟长艾,翟先生后来带了几个徒弟,其叫有一个叫沉钰青,另一个叫杨连根。


      朱先生曾是上海民族乐器厂派往余杭铜岭桥的“长住”,负责铜岭桥的竹材收购验收。那时候,与上海厂里打长途电话汇报工作时,往返要化上一天功夫,跑到杭州邮电局去办理。假如碰上下雪,乡间不通车,朱先生还会从余杭旅店步行几十里路到铜岭桥去工作。当地的老乡和他很熟,都亲切地叫他“朱老”。朱老退休后,就回乡了。


      随着上海制笛界的前辈相继谢世,朱老是目前上海制笛唯一的元老前辈了。


      祝朱老长命百岁。

  周林生/文 2007.06.03


« 上一篇下一篇 »

相关文章: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