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琴演奏中最基本的问题
回想自己开始跟老师学胡琴的时候,一开始老师都会要求首先把长弓按指音阶等等练好。没错,这些都是学习胡琴非常重要的课题。
但是,拉琴日子久了之后,加上教学得到的启发,还有更根本的问题过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是拉胡琴该怎样坐才是合乎我们的身体机能,能够让我们没有负担,容易用力而不会很快就疲乏。
看到这裡,或者有朋友会想,我还没学会走就已经会坐啦,现在还要你教我坐吗?请您先别急嘛,看完再下定论,好吗?
一个人拉琴的时候坐姿轻鬆自然,那他平常时也是一样的。但反过来平常看书写字都很正确的人他演奏胡琴就不一定坐得对。因为一般的生活作息我们都习惯了,若有不正确的地方,在家裡在学校都有家人老师指正。而在练习、演奏的时候需要注意很多的因素,会产生紧张。拉胡琴若是紧张很容易就可以从坐姿上看出来。
据我的观察,坐姿不够自然正确不但发生在初学者身上,连一些琴龄不少的学生甚至是演奏家也有这种问题。(哇!好臭屁哦,敢来批评演奏家,其实这些都是发生过在我身上的问题,而且我是毛病最多的一个。是久病成医啦,还没成良医)
那到底怎样坐才是有助于拉胡琴,而且不会容易累的呢?拉胡琴一般来讲较重视上半身的活动。但是下半身不对的话会直接影响到腰的放鬆,手臂的力度及手指的灵活。有那麽严重吗?不骗你下半身的对与否会很大程度影响到你的演奏。那怎样才对呢?我去学过好一阵子的太极拳,现在招式都忘光了,但始终印象深刻的是师傅对双腿、马步的重视。单单学走就学了好几个月,师傅强调说太极拳是上身要练轻、鬆,下身要练沉、稳。真的好个轻鬆沉稳。这轻、鬆、沉、稳就是我们要谈的拉胡琴的坐姿的答案。
我们从下往上的来讲吧,双足要与肩一样宽,张太开,有点俗气不雅观,太窄又显得小气。脚底要平放,一般易犯的毛病是左脚的脚跟浮起,这会造成左边身体到左肩膀的紧张。原因是持琴的左手没有自然的下沉将琴筒稳固,而提高左腿用腰跟大腿夹住琴筒。我的建议是双脚与臀部形成象鼎足一样的三个著力点,而(1)左脚平放稍重(实),有利于琴筒的固定。(2)右脚可以过当地轻放(虚),有助于右手运弓的鬆动。臀部只坐半个椅面,如果有靠背的椅子坐太后会影响背肌的运动。
上半身来说,腰椎的形象最为重要。容易错的是过分的理解直腰的观念,而造成挺胸过度,形成胸、腰的紧张。正常的情况下,我们的腰椎并不是直的,是像一个上下拉长的 " S " 字一样,S的上面部分腰椎往后,前面的空间就是我们的胸腔、呼吸器官。腰的部分有点往前。随著年龄的增长,S 形的上下距离会自然的有一点点缩短。拉胡琴时,腰应该稍稍的往前倾,细心地会感觉到双脚更稳实。
再来讲到肩膀,年龄较小的学生左肩会容易偏高,因为对他们来讲胡琴的琴高,很易想到左肩膀高一点去按弦,应将其千斤稍降低以改正之。两肩膀就好像是天秤的两臂,大臂要轻鬆的「挂」在肩膀上。大臂与腰的左侧,小臂与琴杆,手掌与琴棒都约成 45 度,当然手指较长的角度会大一点,反之应小一点。
左手虎口和左肩膀要平分左手的重量,持琴正确时,会感觉到琴筒的重量会增加,也就不需要提高左腿来夹任琴筒了。右手就像古式闹锺的钟摆一样,自然下垂,又可以轻鬆地活动自如。通过右手大拇指可以把一部分的右手重量「挂」到琴筒上。这样弓子就不会抖动。右手手指握弓,很像握著一只活的鸟一样,不能把它揠死,也要让它飞走。
好了,关于拉胡琴要注意的基本问题就谈这,以上都是本人在胡琴的学习与教学中碰到的因难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欢迎各位先进来信指正,教导。
文:梁金宁(1994/11原刊于BBS)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