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2019
01

说笛 " 笛 " 到底是横吹还是竖吹呢?

 

说 笛

文:上海艺术研究所 陈正生 

谁都知道笛是一件古老的乐器。这儿不讨论出土的8000年前的“贾湖骨笛”,也不讨论出土的7000年前的河姆渡“骨哨”。因为这些实物作为乐器来说,还有不少让人不明白的地方。若从文献的记载来,最早记载笛的当数《周礼》,《周礼·春官》就记载著“笙师掌教吹竽、笙、埙、龠、箫、篪、笛、管”。但是《周礼》所载的笛与后世的笛是否为同一物件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时至汉代,笛的起源就有三种说法:一说是汉武帝时人丘仲所造,一说为张骞出使西域由西域带回;一说乃由羌笛改进。那麽这三个说法究竟哪一个对呢?也许都对。因为不仅是古代,即使是现代,不仅一种事物往往会有多个名称,而多种事物也常常有同一个名称,我们目前没有根据证明它们是同一件乐器;若为同名异物,其来源就当然不同。

汉、唐期间的笛,乃是指的竖吹之笛,也就是由汉代的羌笛演化而来的。此笛原先只有三个音孔,西汉的京房(前77年—前37年)增加了一个后出孔,便成了能吹全宫、商、角、徵、羽五音的四孔笛;至迟于三国时期又增添了变宫、变徵二孔,成了六孔笛。魏晋时期的竖笛不仅长(长笛),据《宋书》和《晋书》的记载,当时的长笛最长的竟长达四尺二寸!魏晋长笛到了唐代就演变成了“尺八”,长度也短了。

何以知道唐代的尺八乃是由魏晋长笛演化而来的呢?这是本人研究複製“泰始笛”后证实的。

西晋泰始十年(西元274年),中书监荀勖为正雅乐,设计了十二支符合十二律吕的“泰始笛”。我国音乐大家杨荫浏先生曾依照洞箫的样式製作过“黄锺笛”,并认为与《晋书》的记载基本吻合(实际上误差和大);本人也曾按照日本现代尺八的样式製作泰始笛,此地虽然符合三分损益律,但与十二律吕却不合;而按照唐代尺八的样式和工艺要求製作,无论哪一调门,却能完全与《晋书》的记载吻合!这是巧合?不!这只能生命唐代的尺八是由魏晋长笛演化而来的。

尺八是初唐时期的吕才设计的,尺八之名始见于唐代。吕才设计尺八的目的与荀勖相同:正雅乐。但是《唐书》中却鲜见尺八之名——《唐书》中 提到尺八之名的仅两处。原来唐代乐坛上尺八之名尚不盛行,而最负盛名的笛就是尺八——竖笛!

何以见得唐代盛行而被诗人们所咏唱的笛乃是竖笛,而不是横笛呢?这就设计到唐代之前的竖笛和横笛的功能了。谁都知道,被人们所注重的乐器,其性能必然优越;优越的性能就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现在我们来把竖笛(尺八)与横笛作个比较。

从日本正仓院所藏存的八支分别用竹、石、玉和镶牙製作的唐代尺八和雕石、竹质横笛,以及日本法隆寺所藏隋代的“笛”(与正仓院藏存尺八製作工艺要求完全相同)来看,其製作是相当严格的。例如横笛上留有竹枝,而雕石横笛也同样雕出竹枝。再细观横笛的构造,很值得我们注意。横笛在吹口的上端,是用软木或其他什麽东西塞住的。此物我们称作“笛脑”,从笛脑到吹口的中点称作“海底”。“海底”的深浅对笛子的音域影响可不小,太浅了不利于吹奏,这是人们早就注意到的,但是太深了却会影响八度超吹——使同一音孔的八度音程变窄。日本正仓院保存的唐代横笛,是用竹子原有的竹节做笛脑的,这样的横笛,其海底就很深,八度音无法吹淮,从而影响了横笛的音域。试想,一件一浓鬱不宽,音色又不脆亮的乐器(当时横笛还没有笛膜),其表现力怎麽会强呢?

关于笛脑位置不当造成海底太深,从而使八度不淮的问题,这是不难验证的。你只要将笛脑通深一点再吹吹看(尤其是软木的笛脑是很容易做到的),八度是否还淮?

再来看看竖笛(尺八),它两端通洞,上端必须用下颏掩住(否则无法形成驻波而不发声),这样它的海底就很浅音域至少有二组,其表现能力自然比横笛强。

由此可知,宋朝之前的笛所指的乃是竖笛。

 


« 上一篇下一篇 »

相关文章: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