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2018
08

学习三味线 邦乐之美

以先入为主的审美观去接触一种新的艺术形态,是很危险的。
这是我一年来在日本学到最重要的一件事。

为了能够对日本的戏剧、音乐、绘画等更有感触且融入其中,
我必须抛开以前在台湾所接触的那套,几乎是西方系统的艺术教育,
生活也是,人与人的距离或相处方式,不能用台湾的那套准则来衡量,
当然要这麽做也是过得下去的,但与环境多少会有些格格不入。

邦乐,指日本固有传统音乐,
由于现代流行音乐也将日本歌手的音乐称作邦乐,
区别时将传统音乐称作「纯邦乐」。

邦乐中我接触最多的是三味线音乐,在此以三味线音乐为例,
谈谈自己接触的过程。

记得第一次到老师家见习,
对于老师及学生的合奏,心中的疑问一是音不准、二是节奏杂乱,
怕失礼因此一直没问,只好默默观察著,总算有了些结论。

简单说,邦乐是一种「错落之美」。
这种「错落」表现在许多方面。

三味线伴奏及歌唱是错落的。

上一篇解说了三味线谱例,仔细观察会发现,
三味线的音几乎是打在拍点之上,
但歌唱部份的音,几乎都是在后半拍才出现,
绝对不会与三味线对在一起。
有时歌唱部份与三味线是同个音高,
但偏偏不会在拍点上出现,一定是两声部错开的。

三味线及琴的声部是错落的。

目前所练习的许多都是三味线及琴的合奏曲,
在一曲练完之后,老师便会担任琴的声部与我合奏,
琴与三味线的节拍也不是在拍点上一起出现的,而是一种交错,
听起来还真是毫无关系的两个声部,却有一种奇异的融合感。

三味线之间的音高及节奏是错落的。

老师曾请我去观赏过两次演奏会,
演奏会内容是三味线及琴的合奏,配上大家的歌唱,
偶尔会有胡弓加入一同合奏(擦弦乐器,据说与中国的胡琴较不相近,可能来自东南亚),
最让我不解的是明明大家演奏同个旋律,
为什麽大家的拍点总是七零八落无法对在一起,
看了节目单明明应是专业演奏者的音乐会,
不可能是因为技术不好而造成的问题。

昨天总算忍不住问了老师,老师说那本来就是邦乐的特徵,
就连同样旋律,大家也不一定会用同个音高去演奏,
而是以自己适合唱歌的音高弹奏,
这麽一来,同样的旋律,音高有音程差,
就会呈现出一种平行的效果。

这种错落不只呈现在三味线音乐之上,
记得前阵子参加工作坊,对于「能」的音乐,
也有同学提出同样的疑问。

能的歌唱以及伴奏的小鼓、大鼓,
常常是以微妙的切分节奏进行,因此节奏不好抓,
究竟是哪方配合哪方,老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似乎得用全身去习惯这种错落的节拍。

这种错落之美,对一个学习西方音乐的人来说,
是很难接受的,老师还开玩笑地和我说:「对学西洋音乐的人来说,大家的音不准节拍不同,是不能原谅的吧?」
的确,从小练乐团,指挥要做的便是将大家的拍点对齐,
没想到这种「对不齐」─西洋音乐中最基本的错误,也是一种音乐之美。

若想抓住错落的精髓,我想也没什麽方法,只能多听多习惯。
七八月跳了一个月的日本舞踊,三味线暂时休假,
但每日跳舞配的就是三味线音乐,
隔一个月回去上三味线时,
突然间,我听得懂三味线与歌唱之间的关系了,这种错落在我的耳中成了美妙的融合。

 摘自台湾山城(王锦德)老师部落格:blog.xuite.net/shakuhachi.taiwan

« 上一篇下一篇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