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o小姐在小比田老师的课程结束后, 又完成了{津軽三味线初体验}的文章,有空一定要仔细,好好的阅读,花不了您太多的时间,却是Doco小姐两天又当学生,又当翻译的心得总结.透过她的精采文章,可以确定她是真的懂了,如果你有兴趣更深入三味线的世界,目前这篇文章应是首选.
http://www.wretch.cc/blog/trackback.php?blog_id=Doco&article_id=8773466
过两天就是三味线的讲座时间,希望参加人数足以打平日本老师的这趟旅费,在将讲座讯息贴到一些三味线,或音乐相关的网站时,无意中看到DOCO小姐的网页,感觉内容很用心,或许将来年度大会时可以邀请来和大家一起合奏,推荐给尺八的朋友们.
文章,图片版权皆属下列联结的版主(DOCO WANG)所有.下列网站内有许多精彩的文章,三味线,音乐...,建议有空过去看看. http://doco.kghs.net/
简历:
Doco Wang
1981 -02 -26
AB
Music Drama Japanese
Composition Cello Piano
高雄中学音乐班毕、主修大提琴,
应届以理论作曲考上师大音乐系。
后休学,考入东吴日文系,现就读台大日研所。
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交换学生至日本京都大学。
[京]三味线~はじめての稽古
用google找到了某位三味线老师的教室,
鼓起勇气厚了脸皮写信过去,
老师您好我是台湾来的留学生,由于从小到大都学音乐,
无论如何都很想接触三味线,但我又没有钱,
没办法长久练习,也没钱买乐器,能否参观老师的教学呢?
其实会这样写是给自己留后路,
因为我的教授已经帮我与她的师母提过我要去学三味线,
但我又急著想碰乐器,自己乱找门路,所以……
昨天拜访了竹中老师的三味线教室。
对地图毫无理解力的我,果然花了一小时才到,完全和我想像的地点不一样啊……
骑著脚踏车在京都的市区裡乱乱闯,
途中还发现前面那条街不妙!于是头也不回踏板直踩衝过去,
只见大白天旁边却站了两排穿著西装的帅气牛郎。
好啦其实我还蛮想和真正的牛郎对话看看是什麽感觉(噗)
原来老师不仅教三味线,还教古琴,
到现场时,好几位学生(都是妈妈级的)和竹中老师正在练著合奏,因为十一月底有一场发表会。
咳,中文blog我就说实话了。
我觉得老师演奏的音准有问题耶(泪)
但奇怪的是调音时明明老师都抓得到音准,
演奏起来怎麽好像差了个半音也不在意。
这麽说来,以前在学习国乐器时,
国乐老师们对于音准的要求的确不太严格,
这应该和东西方的音律系统有关吧,后来就没读过音乐学的我实在无法说出个所以然。
而西洋乐器对音准的要求,尤其是弦乐器,可能要比国乐强上好几倍。
因此我对「音不准」的容忍度,可以说几近没有,
只要稍微差个四分之一音,脑袋就无法妥协。
老师突然问我想不想体验三味线,呼真是高兴得飞上天!
一堆用日文解说的专有名词,实在是有听没有懂,
在摸索之下还是马上弹出了一首「さくら」。这样算不算学习进步神速?(哈)
有趣的是三味线的记谱法,竟然全是用文字来表记!
许多中国乐器都已捨弃这种原始的记谱方式了,
没想到三味线仍然传承了这种记谱法。
在谱的开头,若写著:本调子
指的是三条弦要调在Re Sol Re三个音之上。
谱面像是小楷书法本一样,一个个正方格,每格裡面都写著字,
左手该按哪一格的音,是用「数字」来表达的。
按第一弦时,就写个汉字的数字,旁边加上「イ」字部,如:伵
而按第二弦就直接用汉字表示,不加人字旁,如:四
第三弦则是用罗马数字来表示。(在这裡反而出现了传统与西方的混合,真怪异)
四个方格会有一个比较粗的分界线,
别怀疑,这就是小节线啦,四拍一小节。而格子裡画圈则是休止符。
在一个方格上写一个字,代表四分音符,而写两个字,则是八分音符(汗)
看了一堆字也不知道弹起来是什麽音,这种记谱法真像在解谜。
于是我就醉醺醺地答应老师以后要来上课了…
老师特别优待不收我入会费8000元,
学费则是一个月8000,四堂课,每堂半小时,
至于昂贵的乐器呢?老师说我不用买,
每次上完课后,可以在她家练习。这就是我答应去上课的主因啦。
我和老师说了,由于课业繁重(!?),只打算学两三个月,
在这两三个月内,趁著不用买乐器、又有场地可练习,先把基本功摸熟,
两三个月后如果继续想学,就再去请教授的师母指导吧。
以上是第一次的三味线体验。
摘自台湾山城(王锦德)老师部落格:blog.xuite.net/shakuhachi.taiwan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