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2018
11

姚敦云做的玉屏箫笛如何?


仙到玉屏留古调     客从海外访知音  情系箫笛 ———记玉屏笛箫制作名师姚敦云先生

 玉屏,箫笛之乡,山清水澈,风景如画。

值桃花照影,柳岸波平,暮鼓送走夕阳,山风迎来素月,携朋三五,于舞阳河上驾一叶轻舟,手持箫管,任竹乐妙音弥于月色;轻揉浆橹,荡漾清波;看青山迭翠,凫鸭翻飞;赏波心荡月,迷幻灯影,是多么富有诗意的事情,各种来自尘世的纷扰与生活中的忧虑,都会荡涤得无影无踪,从而恢复你人性的自然境界。

 


出于对箫笛艺术的喜爱,很想得到一支称心如意的箫笛,有缘结识玉屏笛箫制作名师姚敦云先生。我结识姚先生,始于二0 0八年六月。玉屏箫笛制作坊有好几家,我有意打听那家做得好些。偶听箫笛业内的人谈起有个叫姚敦云的,说他制的笛箫做工细腻,发音精淮,共鸣声强,穿透力好,便特意登门求购。他的家就座落在玉屏城西紫气山侧。一幢五进三间传统的木屋民居老屋,显出传统木宇结构应有的古朴与典雅。记得这天下午,我敲开了姚先生的门,给我开门的是一位中等身材的男子,约五十来岁,身材清瘦,一副宽阔的脸堂,额上略微卷曲的松发向右梳理着,鬓角微弯,大眼睛,高鼻梁,看上去很精神。这就是玉屏民间笛箫制作名师姚敦云先生。


我说明了来意,姚先生便要我随意的看。我举目四顾,这五进三间的屋内,都是箫笛,长的、短的、扁的、圆的,成品或半成品;一架脚踏风琴,一方日本进口的音分校音器。我从一堆制成待上漆的半成品中随手拿起一支紫竹C调曲笛,试了几个音,几缕圆实浑厚的笛音如珠子般从笛筒中滚涌出来,飘散在空中,阅耳动听。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真正感到姚先生制的笛子发音通透,声音洪亮,好吹。我一下子被姚先生的制作技艺征服了,姚先生这时也停下手中的活,与我聊起来。谈起箫笛来,姚先生是如数家珍,精神倍增,眉宇顾盼间闪射着神采,言语传递中绽放着笑意。从他朴素的言词与谈吐中,感觉到他几分待人的真诚与实在,为人的洒脱与豪爽。从那以后,我与姚先生的来往便多了起来,也便有了对他更多的了解,也从他那里学到了不少关


箫笛听音和判断音淮方面的知识。

姚敦云先生,系“民国贡箫”——玉屏扁箫第三代正宗传人。家传箫笛制作技艺到他这一代已近百年,他的人生与箫笛有缘。民国初年,民间箫笛制作师——姚敦云的祖父姚源桥先生,精通箫笛制作技艺,他经过自己不断的探索与实践,用一种外形呈扁圆状的紫竹,成功研制了一种箫,由于竹材呈扁圆状,便以“玉屏扁箫”名之。这种扁箫一问世,便受到笛箫演奏人员的关注。当时这种扁箫的制作,没有外传,成了他家的独门技艺。

说起祖父创制扁箫的业迹,姚先生仍为祖父的这份创造感到光荣与自豪。祖父谢世后,他的父亲姚茂英先生便继承了父业,成为“玉屏扁箫”第二代传人,也是当时玉屏箫笛厂的主要技术骨干。


我问起扁箫有何特点,他拿起一支紫竹制的扁箫交给我,我认真端详,感觉与一般的箫最大的不同就是外形上的差异,管身呈扁形,横截面呈椭圆形。问管身是如何呈扁形的?他说有天然长成的,也有人工压制而成的。以天然形成的最佳,但是十年难遇,可遇不可求。人工压制,需要特制的扁箫系列制作工具,我目睹过他家传下来的制作扁箫的特制工具,一把铁铸的巨型钳子,将刚伐下的生竹材,在火上烘烤熟透,然后用铁钳逐节钳压至扁圆,这个制作过程异常麻烦,且竹材内有竹膈,加之竹材在烘烤时,竹节内空的水蒸汽臌胀,加工钳压时极易将竹钳破,也许十根竹子可能不能成形一根,十分废材。


他拿起一支扁箫,吹了一曲《梅花三弄》,意境悠远的曲调,柔和甜美的音色,古拙典雅的乐音,使人有如身置幽谷与古人对话。我才感觉到,他不仅是一位制作箫笛的名师,他还是笛箫吹奏的高手。这也应证了他的一句话,一个成功的笛箫制作师,还必须是吹奏的行家才行,只有这样,你才能觉察得到那宫、商、角、徽、羽细微的音分差别。


姚敦云先生,自幼就受到很好的家庭笛箫艺术的熏陶,酷爱笛箫制作。也很爱好钻研箫笛的吹奏技巧,这就为他能灵敏地听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姚先生回忆起自己的成长历程,13岁便跟着父亲尝试着制作笛箫。70年代中期,姚先生进入


玉屏县箫笛厂,从此正式踏入箫笛制作行业,成为玉屏箫笛厂一名正式箫笛制作师,这年他刚19岁。在厂期间,他勤奋努力,虚心求教,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大胆尝试,不断推出新品种、新款式,为厂里带来了巨额的利润,也为厂里赢得了众多的荣誉,更为玉屏箫笛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96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与深入,姚先生凭着闲熟过硬的制作技术,勇敢地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率先停薪留职,自已创办了当时玉屏第一家笛箫制作民营企业——“紫气山箫笛厂”。

 

姚先生深爱着自己的箫笛事业,也用全部身心经营着自己的事业。他视他的箫笛事业为生命,但从不墨守成规,在继承玉屏箫笛祖传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敢于大胆地吸取外地的成功经验,特别是苏杭一些知名的制笛家成功的技术经验,经过长期摸索,推陈出新,创制了一种叫“葫芦箫”的乐器,不仅丰富了他的“紫气山箫笛”的品种,也为竹乐这一百花园中增添了新成员,深受业内人士的赞扬。他的“紫气山箫笛厂”笛箫作品,每件都进行了精心的制作。竹材都来源于当地上等紫竹或山竹,采下的竹材,下成合适的坏料,在阴凉处最低放上半年或一年后,再经过高温烘烤、校直、画线,定音、打孔、校音,雕饰、上漆等三十几道工艺流程,最后才形成音色典雅圆润、纹饰图案精美,色彩古朴雅致的箫笛作品。姚敦云先生制作箫笛,肯动脑精,由于精于乐理,他继承前人,但又不狭隘守陈,总是继承与改良并存,对笛箫的音淮与音色效果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改良,使玉屏箫笛的音质和音色提高了一大步,适应了更高层次演奏者的需要,像国内知名的演奏家如张维良,曾格格,都曾用姚敦云先生制作的箫演奏过曲子,并得到他们的首肯。在“多采贵州”旅游商品展示中,他制的六孔、七孔、八孔箫笛,竹根箫,低音大笛,由于发音精淮和共鸣声强,因此,深得国内众多笛箫制作名家和著名笛箫演奏家的肯定与好评。


特别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他制的竹根箫,竹根箫,能在国内竹乐箫友中产生巨大影响,与姚先生的大胆尝试与创新是分不开的,他制作的竹根箫,采用紫竹或楠竹带根,制作而成,由于在用竹材的口径上比一般师傅制的要大许多,因而增加了制作的难度,但是,制作出来的箫,发音非常洪亮,音色柔美悠远而带古朴沧桑感,很受笛箫演奏家的青睐,这种竹根箫,网络上已是好评如潮。现已远销北京、上海、重庆、江苏、广东、广西、云南、江西、浙江、香港、台湾等地,并有不少文艺团体和笛箫朋友不远千里慕名到“紫气山箫笛厂”定购、定

制各种笛箫制品。

姚敦云先生对自己的事业极为认真,他这种执着认真与求实的精神,表现在他箫笛制作的各个环节之中,他对每一道工序都极为严格,近乎到苛刻的程度。姚先生认为,一支好的箫笛,首先是音淮,音色好,再是要好吹。音淮取决于制作技艺水平,音色取决于竹材的优劣。校音,姚先生认为这是箫笛制作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校音费时,费力,难度比较大,没有几年的学力修养是做不好的,它不但要求制作师要有高操的校音技术,也要有较深的音乐理论知识修养,更为重要的是,要有灵敏的对音淮的判断能力和耐得住寂寞的定力。他制作的箫笛,每一支都做过认真的校音。其实,我们在市场上买到一支笛或者是箫,往往会感觉到八度音不淮,吹后是一种不协调的非常噪的声音感受,这多是校音不淮和材质不好之故。校音,是一步极为复杂的工作,事实上一般卖出的低档箫笛产品,多没有经过认真的校音。


要使你制作的每一支箫笛音准,必须认真地进行校音才行。一支音不淮的箫笛,流入市场,害处是很大的。首先是对玉屏箫笛形象品牌是极大的损害,更为重要的是它会贻误一个刚学吹箫笛的孩子正确听音能力的培养。近来常在网络上不少来自全国箫笛网友对玉屏箫笛的评议,在赞颂玉屏箫笛盛名的同时,也不乏关于玉屏箫笛质量负面的言论,甚至是犀利激愤的言辞,因此姚先生在校音上极为认真。玉屏箫笛,在雕刻艺术上,经过能工巧匠们的不懈努力与探索,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那翔龙飞凤,山水流云,堪称精美绝伦。但是,玉屏箫笛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是什么?我曾以此问题与姚先生讨论,他坦诚地谈了自己的看法。箫笛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评价一件乐器,当以音色、音质、音淮为重点,而不只是看外在雕花藻饰,纹饰再精美,如不能吹出精确的乐音来,就不是一件好的乐器。就象一张弓,雕饰精美,色泽眩目,如不能用于射猎,那就不是一张好的弓,只能用于摆设了。因此,玉屏箫笛应以如何提高箫笛的音色、音质、音淮为重点,以吸引全国专业的箫笛人士及有影响的乐团都来使用玉屏箫笛为发展方向,这样来扩大玉屏箫笛的影响力。藻饰固然重要,那也只是一种外在形式,不能取代箫笛作为一种民族乐器的本质。不能舍本逐末,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扩大玉屏箫笛在全国乃至在全世界的知名度,才会占稳市场,也只有这样,玉屏箫笛才会具


有永久的生命力。

这些年来,他曾多次受邀参加有关箫笛产品的评奖,但他都总是婉拒,这样做可能有他个人的想法或做人的原则。他说只有这种淡定的心理,才会使他静心的来钻研箫笛制作工艺,才会有更多的时间来钻研,将箫笛制得发音更加精淮。他没有更多的去关注什么名誉与奖项。他的这种对名和利的淡泊,在现代社会经济大潮的洪流中,实为难得,作为一个以制作工艺为营生手段的箫笛制作人来说,最为可贵。交流中,透露出姚先生对玉屏箫笛未来的几分担忧,深感箫笛制作人才的馈泛,真正懂得制作箫笛的人并不多。从姚先生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责任与担当,一种时代精神的高度。这一切,在他的箫笛人生中得到充分彰显。


姚先生已经有了新的打算,多出精品。他为了自己的目标,与他的弟弟合作,购进了先进的自动打孔机,电脑雕刻机,随着现代新兴科技设备的更新,不仅减轻了在箫笛制作中的劳动强度,也为他箫笛事业的发展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情系箫笛,绚丽人生。

我告别了姚先生,已是夕阳在山,一抹晚霞挂在西边的天上,街头的有线广播正在播放《侗乡夜话》的洞箫曲子,一缕深幽淡远的箫音,仿佛穿越时空,从远古传来,随着晚风,弥散在山城的夜空;熙熙攘攘的人流穿梭在大街上,那些身着现代时尚的人们,一边欣赏着美妙的箫音笛韵,同时也在装点着这个美丽的小城,古老的侗乡山城在古朴与时尚中,更显她的妩媚与详和。

                

辛卯年十月十八日写于紫气山


« 上一篇下一篇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