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口是引领整枝尺八的首窍,也是工艺上最为精细的部分之一。尺八的外切吹口是其区别与别的管乐器最大的特点,是尺八独特的音色的最大源头,也是让吹好尺八成为一件难办的事的一大原因。尺八外切吹口的源头已经难以考证,现存多处汉代以至于魏晋的石刻都清楚地显示了外切吹口这一特点,而外切吹口的形成理应更早。
汉俑,可以见到明显的外切吹口
唐代与宋代两次传入日本的尺八也都是外切吹口,但是如今中国的箫,不管是南箫还是北箫,都是内切口。外切口的箫在宋代之后逐渐消失,这个消失并不是突然的,据传清末在某些地区仍然有人吹奏外切口。但这种吹口在中国最终消亡了。
在日本,尺八的外切吹口一直保留到现在。两相对比,外切口最尖锐处在竹肉,内切口最尖锐处在竹皮,外切口吹口面宽广,是一条较长的线,内切口吹口面窄,是很小的一个区域,故而外切口音色较为浑厚,变化可操控性强,内切口音色较干净,变化小,稳定。
现在看到尺八的吹口大都有镶嵌物,一般以牛角为主,镶嵌是为了防止脆弱的吹口收到损伤。明治以后,不同流派逐渐用不同的吹口镶嵌方式来显示。琴古流与都山流对吹口的要求其实有不同,但现在好多制管师都不知道这一点,都做成一样,这是不甚可取的。琴古流的吹口较窄而深,都山流较宽而浅。作为维持普化尺八古风的明暗流的吹口则最浅。一般来说,吹口浅,其灵敏度会较高。
公认最好的牛角是产自台湾的黑水牛角。牛角吹口长时间存放压箱,有被虫蛀的危险,于是现在也有用特种塑料做的替代品。昂贵的象牙也被用于镶嵌,但如今象牙是禁止猎取的,大多也是用替代材料。也有用金银镶边以作装饰的吹口。其实更早先,尺八吹口多是用鹿角镶嵌的。当然也有不作镶嵌,维持竹子音色的,不要说容易损坏,只要保护得当,吹口也并不那么容易坏,唐代的尺八吹口到现在还是好好的呢。
实际上,很重要的一点是尺八的吹口究竟是怎么镶嵌上去的。有一种简单的镶嵌法是:在正面开一个与要镶嵌的形状一样的口,直通到吹口内壁,这么做比较省事,但是结果是破坏了竹纤维的震动,会对音色造成一定影响。比较适宜的镶嵌法是,镶嵌物从从斜上方往下插入,这么做对工艺的要求较高,但是能比较好地把吹口处的震动传递给竹管。
至于斜下插入的角度,也有很大的讲究,到底是几度插入,要看竹子本身的特色和制作者想要达到的要求,难以简单说清啊。
吹口正面这个斜面的倾斜度,斜度较陡,也就是这个面较长,则高音会容易吹出,但如果竹子较单薄的话,低音很容易发飘。反之斜度缓,截面短,则低音浑厚,吹高音相对需要功力。古风的明暗流尺八斜面会较缓,而现代流派的斜面会较陡。
但吹口制作还有种种细节,难以用三言两语讲明白,还需要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尺八一门博大精深,制管之奥妙,由此可见一斑,一支好尺八的确是凝聚着制管师的心血的……
来点轻松的——新手拿到尺八,不是三下两下就能吹响的,需要一个寻找与磨合的过程,对有的人而言这个周期还非常漫长(这样的人往往之后会进步较快)。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