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2018
10

“曲笛”琐谈

“曲笛”琐谈    文:上海艺术研究所 陈正生(2005/09/12)


“曲笛”,如今只要略知一点中国音乐知识的,可谓没有一个不知道它是什麽乐器,好像没什麽可谈。其实不然,别说一般的演奏家,恐怕就连一些专搞民族音乐研究的也未必全能说透彻。如今大家的共识是,“曲笛”是对“梆笛”而言的,第三孔的音高为D(缓吹的绝对音高为d2),“梆笛”的第三孔音高为G(缓吹的绝对音高为g2):含义十分清楚,毋庸置疑。这就象常常有人将八孔洞箫称作“琴箫”一样。其实如今的琴箫多为八孔——当然,过去琴箫也有六孔的,甚至还有人认定琴箫应该为五孔,并认定这一样式才为“正宗”。可八孔箫并不全是琴箫!


查《中国音乐词典》,“笛”的释文为:“常见的有梆笛和曲笛两种:用于伴奏北方戏曲的称梆笛,音色高亢、清脆;用于伴奏昆曲的叫曲笛,音色较圆润。”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昆曲和梆子是我国南、北方的重要剧种;当然是先有剧种然后才为剧种选用伴奏乐器。但是剧种形成于后而乐器存在于前;剧种产生以后才选用现存乐器为其伴奏,并往往为伴奏的需要而对现存乐器进行某些适当的改造。昆曲,据明·魏良辅《南词引正》可知,它创始于元末,明初朱元璋召见昆山周寿谊时就问及周寿谊是否会唱昆山腔,而昆曲的盛行,则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的事;梆子则稍晚一些时候。因此,曲笛、梆笛之名的出现则更晚。那麽“曲笛”、“梆笛”之称始于何时,“曲笛”、“梆笛”之名能否统括笛之主要用途之实?


1924年6月,上海大东书局出版了祝湘石编的《中国丝竹指南》。该书分乐律、乐器、乐曲、乐馀四编,乐器编中的笛,当然指南方的丝竹笛,并没强调此笛是否就是昆曲伴奏所用之笛。

20世纪40年代,杨荫浏与查阜西二位先生曾就笛子的音律问题进行过辩论。杨先生曾就一支“吹奏者所认为不错的坊间之笛”进行测音,从而否定查先生提出的“七平均律”;查先生则认定“坊间之笛”非“笛仙”所用之笛,从而认定“坊间之笛”同“笛仙”为昆曲伴奏所用之笛是有区别的。杨先生则说得更透彻:“昆曲所用的笛,就是道士和尚所用的笛,也就是乐器店中到处买得到的最普通的笛。”【1】儘管争论需要方便的名称,但杨、查二先生并未提及“曲笛”这一特称。


近见有专家称:“曲笛,因伴奏昆曲而得名,又叫班笛。”不仅提及了“曲笛”之名,而且又提及了与曲笛相近的班笛。

较早提及“曲笛”、“梆笛”之名的,是大同乐会的郑觐文。他在1929年6月由周庆云资助出版的《中国音乐史》中,对曲笛和梆笛都有所说明。郑觐文在“笛学”一节中说:笛“用于独奏,谱亦不少;伴唱昆曲,作用尤大”,并指出“曲笛外更有丝竹笛”,从而将曲笛同丝竹笛(班笛)区分开来。郑觐文在丝竹乐合奏所用乐器中又说,“丝竹乐中所用之笛较细,音高一字,不宜伴(昆)曲,作用亦小。”他在梆笛条则说:“唱梆子调伴奏,有时用作高音部丝竹乐器。”在现存乐器中的“小笛”中则注明为“梆子腔用”。


曲笛与班笛的音调相近,由于用途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曲笛系为昆曲伴奏所用,由于少用高音,低音又要求厚实,故而管径比较大,其第三孔的音高大约为#C。班笛用于民间班社和宗教音乐,要求音色飘逸,故而多用高音,因此管径略小,第三孔的音高约为bE。实际上民间还有“雌雄对笛”之说,雌雄笛之间的音高相差一律(一个半音);由于一笛可以转七调,一对笛子可转十四个调,其中两个调重复,故而一对笛子就可转全十二个调。雌雄对笛之间,雌笛高半个音,雄笛低半个音。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笛子的製作开始规范化,以a1为440赫兹作标准音,曲笛和班笛的音调开始统一。本人就收有两支笛,一支为曲笛,一支为班笛;两支笛的音调相同,音孔位置几乎相等,而管径相差却悬殊,达0.32釐米!

(刊《中外音乐资讯》2005年8期)

 

注释:

【1】 见《杨荫浏音乐文论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6月版。

 

 

« 上一篇下一篇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