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18
08

谭宝硕:中国传统洞箫文化推广者

 

谭宝硕老师天台山桐柏宫

                                   ————洞箫讲座精华摘录






过往的五十多年 ,我从修习洞箫演奏技术,到深入探索洞箫文化,是一个自己慢慢成熟的过程。讲述洞箫,有必要把洞箫所包涵的文化和修养这些重要的东西跟大家讲一讲。


洞箫陪伴我超过了半个世纪,因为我的年纪、成长的环境与今天各位有所不同,所以对洞箫所涵蕴的文化体会更为深刻。我最初接触洞箫、笛子的时候,还可以接触到那个时代老一辈的演奏家和传统音乐的风格,受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较深。目睹这半个世纪以来,民乐界乃至整个艺术界的风格向西方看齐靠拢、没有选择地搬用西方的东西,也眼看着我们传统中最好的东西被一点一点的忽视。今天我们的民乐蓬勃发展,但在我看来,我们还是在不断寻找方向,很多方面仍在探索之中,要真正把我们民族的文化树立起来,使中华文化造福人类社会,我们还得努力 。


这几年,看到中华文化在中国越来越兴旺了。让我感动和感慨。中国人重视自己的文化了,我们的民族才会有希望。我们民族的希望,不在金钱、不在武器……就在文化,文化立起来了,民族就有希望了!


洞箫在我的心目中,是修行的工具。

在修习洞箫这五十多年的路上,开始洞箫是我的乐器,娱乐、演奏;之后是我的朋友,可以交心,将我的感情托付给它;再走下去,发现洞箫是我的老师,这是个不得了的乐器,它能教给我文化和人生修养、让我领悟很多东西。

希望爱箫的朋友们能够记住:箫这个乐器,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品格、精神、审美,乃至对天地的看法……很多东西都很直接的包容在这个乐器里面,虽然它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乐器,但不要小看它。


学习洞箫的过程,其实就是修行。

如果你把学习洞箫看成是学音乐、学技术,那么它就只是技术,一切都会变得很肤浅。如果你把它看作是修行,那么除了得到一件乐器之外,人生也会有所改变。与箫相处了五十多年后,我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来看待这个乐器的,因此每逢演奏完,我就会这样行礼(双手奉箫、举至齐眉鞠躬),吹奏洞箫是我心目中一种尊贵的修行,箫声献给天地、献给所有众生!希望大家能学会这个动作,作为洞箫的一种礼节。制作乐器,如果于创立自我风格,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你们把这个乐器看作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时候,有些东西就必须要尊重了。这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乐器,不是我个人的。


我常对我的学生说,我用心做的这些乐器不是属于我个人的,我只是暂时为我们的民族保管几十年,等我走了之后,让后来者保管它,再几十年之后,再有后来的人保管它。我们很幸运,这个乐器不会自己毁灭的,可以几千年保留下去,除非是人自己毁灭它。


因此,从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角度看,洞箫的制作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了。洞箫制作的取向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搞艺术的人常常说“美学”,“美学”不是一种学问、不是一门理论,而是民族的性格。

洞箫代表了中国人的性格——朴实。

洞箫音色的美,是在于“朴实”。

洞箫无需其它附加的零件,它以最简单的振动,即便是初学者,吹出来的音色也是美的。因此做箫的人一定要想办法把这个朴实的音色美体现出来。

如果大幅度改变洞箫的音色,片面追求张力、共鸣、音量、脱离了传统风格,把洞箫的朴素美从根本上改变,这是不可取的做法。

传统洞箫的音色是朴实的,我们必须尊重传统,因为传统凝聚了很多代人的智慧和中国人的喜闻乐见,亦是民族精神所在。


洞箫另外一个性格就是——优雅。

今天很多的中国人不太优雅,因为我们疏远了我们自己的文化差不多两百多年。今天中国人出现的种种问题,也不是我们民族的问题,只是因为我们少了传统中华文化的熏陶教育。


洞箫的声音是优雅的,它声音一出就可以打动人心,不用美化就很美,这是一种中国古代的优雅。就好像看一幅宋朝的古画,那种雅,是雅到骨子里的,没有任何的浮夸的装饰和多余的花俏,朴实地呈现出来就是美的。

竹管吹出来的原始声音,就是风吹过门缝、石头、枯枝,吹过松林,所发出来的呼啸声,通过竹管把风声集中起来就是洞箫的声音,所以箫声本来就具备了大自然的感染力,我们必须珍惜这种自然的音声。


洞箫体现简约,这是我们的民族性格。

无论在洞箫的音乐或乐器结构上,都体现简约。我们必须重视这点,因为这是洞箫的价值所在,是民族性格。这是一件没有任何配件的乐器。在传统的制作工艺中,甚至对内径的处理,除了打通竹节外,极少作研磨加工,这样的做法,使洞箫的声音更为自然朴素。

造洞箫的人,要仔细考虑怎样保留和呈现这种美,不须要去模仿什么别的乐器的声音而把洞箫的优点特征改变了,譬如尺八、长笛这些都是很好、很伟大的乐器,但是它体现的是其他民族的精神。


历史上尺八是我们唐代传去日本的乐器,但唐代的尺八跟现在的尺八很不同,现在的尺八已经融合了日本的文化和精神。长笛、小提琴、钢琴等等都是很伟大的乐器,但是它们都是立足于西方的文化,它们明显地体现了西方的文化精神。

我们的洞箫可以参考它们的制作优点,可以借鉴它们的长处,但是不应该改变和抛弃自己的传统风格和美学。

洞箫体现内涵,它的声音厚重而又深沉,能触及听众的内心深处。

大音希声,在洞箫演奏技巧里面,没有制造情感的技法,所以箫声中没有七情六欲。但箫声却又打动人心,能令人感动的,是箫声中蕴藏着深切的悲悯之情。


这两类的情感很不同,围绕着自己的情绪而起的,是世间的悲。以看透世事的睿智,承担众生的苦难,是悲悯。这种广阔的情怀,洞箫能做得到,只是看吹奏者能否有这样的心而已。恰如中华文化,洞箫也有极强的包容能力。其宽宏的声音能与世界上任何乐器完美融合。洞箫的声音平和中正,有着极强的正能量,所以包容性特强,能演奏古今中外的乐曲,能融会进任何的乐器组合之中。洞箫还有一点很重要的美,就是谦和,这是很重要的民族精神。

自古以来有说“君子之德,温润如玉”。


洞箫的音色,一定要立足于我们中国人的那种朴实、优雅、谦和、温润的性格之中,声音要体现宽厚、温暖。如果片面追求声音的力度、响度、亮度,便使洞箫失去这种优良的民族品格。

看到今天洞箫界“百花齐放”,不禁想要提醒一下,这个乐器不是仅仅提供娱乐的乐器。若要立足于民族的精神,我们手中的洞箫就一定要体现我们民族的这种“君子”精神和“温润”的品格。

很多人说要对传统乐器作发明、改良,面对洞箫我绝不敢说改良,自少我喜欢动手制作或调整自己的乐器,其中什么工序都尝试过。

最初,吹奏洞箫十几年,始终找不到合心意的箫,于是就自己对乐器作改动,把音孔封了开,开了再封,在改的过程中学到很多东西。

七十年代开始干脆就自己做洞箫,什么尝试都做过,但是我一直提醒自己:我不比古人更聪明,手上每根洞箫都是传承着无数代人的智慧,无数前辈的心血凝聚而成,在中华文化前面我是卑微的,我必须有一份尊敬心。

很多的那些“改良”我都已经尝试过,并且通过在香港中乐团三十多年以及其他舞台表演的专业演出中,向观众和演奏音乐的朋友请教这些改良和实验的效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人有很多比我们领悟更深的东西,几千年下来洞箫的形制没有太大的变化是有它的道理在,说明它已经是比较完善的了。

所以我一定要谦卑,不要去“创造、改良”什么,而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继承和领悟什么,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扩展而已。

不能说这里或者那里稍微改一改就看成是个人的发明,狭隘的封存起来谋利。


在我心里洞箫这个乐器世世代代属于中华民族的,这是必须建立的制箫者之心。

竹子是上天恩赐给中国人的优良材质。它的承重力是同样粗细的钢管的很多倍,竹子外坚内韧,里面的每一根纤维都可以产生共鸣,这种天然的属性使得竹子发出来的声音可以达到最好的声学性能,箫声一出,在声音里不仅有音乐,而且是有灵魂在。

因为竹子的结构复杂,竹子的振动非常特别,里面包容了刚与柔,松与紧,疏与密,虚与实等等元素,因而产生洞箫独有的灵性。

这种灵性是其他材料例如木、金属、塑料等材料所不能产生的,以这些材料制成洞箫,能表现旋律和音色,但缺少了灵魂。

原因是其振动的方式与竹子不同,竹子有极其复杂的振动,产生出浑厚的箫声,越是浑厚的箫声越可以带出感情、打动人心。

洞箫不要追求那种太纯的声音,如果吹口打磨的太薄,很灵敏,那种声音太嘹亮,少了浑厚。


浑厚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中国文化包容万物,天地万物,人间尘世,喜怒哀乐都包含其中,浑厚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宽容的音声最能安抚心灵。


大家都听过寺院的钟声,敲钟的人不见得会感觉声音有多大,但这个声音却可以传到十几、二十几公里之外,穿越天地人间,能安抚心灵。因此我们做箫不要怕洞箫浑厚,不要将吹口和内径加工过度。做箫取竹材,天然的竹子未必平顺,管内的凹凸不平可以令箫声浑厚。现在有很多改良的箫,里面加了塑料什么的材料,很光滑,片面追求灵敏。灵敏和不灵敏,这也是做箫和选箫的一个话题。


中国的武术是最好的例子,上乘武功,力是不外露的,速度和凝重共生,收和放并蓄,招招留有余地,式式先收后放。如果你想箫吹的有韵味,那么你一定要留有余地,气出来时感觉有阻力,这样便可以发力,收、放自如。而很多过分追求灵敏和音量的箫,气一下子出去,声音很大,锋芒毕露,充满戾气斗心,没有文化底蕴,那不是我们想要的。

还有一点,品箫不单只听旋律、听音色,还须品洞箫的韵和情。情,是吹箫者的心和品格,韵是音乐的气质,是声音以外的感觉。箫的演奏要做到特别细微,这个细微不是说声音的大小,而是说要能表达情和韵味。


一息尚存,犹有箫音在,是指在很轻、很放松的时候,箫音还带有很强的能量。这个能量的传递,是依赖箫的振动余韵而起的,如果我们制作的箫只追求灵敏和明亮,就缺少了这种韵味了。


所以,即便我们追求亮度、追求灵敏度等特性的时候,也还是要立足于我们民族的性格,而不要把我们传统中最好的东西丢掉了。我建议大家都去找传统的旧箫来研究一下,多做比较,比较才能得出结论。


大家起码要学会基本的调音原理:比如一个音孔,音高了就要从上面补一下,补得太多了的话,就要下面挖一些。音偏低了就往上挖,挖太多就在下方作修补。这是最基本一定要学会做的。所以每个学箫的人都应该有一把修改洞箫的刀子,还有蜂蜡。


把蜂蜡装进小罐子里用火烧融,融了之后搅拌一下,等它凝固,最好每年煮一两次,然后就可以随时取一块下来捏软了,用来调音修补,音不准要随时补。

我不建议截断洞箫接驳铜管来调音,这是六十年代末期箫笛界跟向西方乐器学习的调音方法,这种调音方法不好的原因是刚才说的竹子振动是靠纤维,把纤维截断后那个振动就不能直接传导了,中间隔了一个铜管了,这样吹奏起来的时候会感觉到有障碍,洞箫少了一份生命感。

当然,如果对音高要求准确,这种调音是有帮助的。如果要获得精确的音准,彻底的办法是训练自己的听觉和辨音能力了。

我们很幸运,竹子天长日久都不会坏,你爱箫的话,可以随身带着行走江湖,可以抱着它睡觉。


洞箫要靠养,越与人接触,声音会越好,有空就拿着它,吹不吹都没关系,要常常盘玩,就像玩玉的人盘玉,我们叫盘箫。而且箫是认人的,每个人吹奏的振动和力度是不同的,它会跟你相应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不建议随便拿别人的箫来吹,我的箫本来已经吹得很服帖了,被别人拿来吹一会儿,我再拿过来吹,它的振动就会不一样了,有点障碍了。

所以我们要建立对洞箫有一份尊重心,一根与你已经有感情,很相应的、用习惯的乐器不要轻易给人拿去乱吹。


一件好乐器需要无穷次数的调整、吹奏、调整……

我的办法是每次调整用差不多一个小时,试试吹奏各种调、各种曲子,但这个过程中人很可能会适应了洞箫的缺点,从而不能再发现它的其他缺点,所以这时候需要把它放起来,过两天再拿出来吹,问题马上就显露了,就再调,一根好用的洞箫都是经过几十次甚至几百次的调整。

好的乐器是“如虎添翼”,你要什么它都可以马上表现出来;不好的乐器就会在台上折磨你,要什么就出不了什么。

检验一根乐器好不好,胡吹几下是试不出来的,一定要找一首你觉得最难的曲子,从头到尾完整吹下来,才会发现问题。

好的乐器越吹越不舍得离手,畅快淋漓如虎添翼,不好的乐器是折磨人的。

箫到用时方恨少,所以调整箫的基本原理我们一定要学会。要善于将乐器变得适合自己,好的箫吹起来口舌生津,神清气爽。不适合自己的箫吹起来会口干舌燥,伤身伤心。箫的制作原理很简单,就是把一根竹子打通,按照一定的尺寸在上面打孔,就制成洞箫了。

洞箫的制作是有规律的。比如选竹管的内径,口径是22或23,那就可以做E调。按照E调的标准把孔画上去,打孔就可以了,很简单。

但吹口就决定了你对箫的取向了:吹口越深,共振越大,但同时箫音的厚度就减弱了;吹口的刃口越薄,声音的亮度越大,但对气息的容纳度会降低;内管磨得越滑,就越灵敏,但同时洞箫特有的朦胧美和韵味就减弱。

就这几个原理,如何运用,那就看你的美学取向了。


你要含蓄的,那就(竹管内)不要磨太大了,吹口不要挖太深了。

这个弧形(吹口处半圆形的小圆弧)越浅,反应就越快,但是声音就越单薄;深一点,声音就厚一点,但是会呆板一点,反应慢一点。而(从吹口垂直向竹管内挖的)这个深度,就决定了我刚才说的声音的厚度,你想要浑厚的声音就不要挖太深了,你想要更大的音量,就得挖深一点。

还有管道里那个斜度,越斜的,低音的音频就越丰富,但高音就越单薄,高音和低音的差距就大——低音浑厚一点,高音单薄一点。

所以每个人的取向不同,做出来的效果就不同。这取决于做箫或者买箫人的品味,看你追求什么,你的音乐要带出什么样的元素,这就考验每个人的修养了。


看待问题,立足点越高,看问题就越通透;如果吹奏洞箫只是立足于娱乐的话,那就很容易搞……所以制造者的责任很大,因为这个乐器不是娱乐的乐器。

自古以来,箫的传承非常深远,无论是佛教、道教、还是宫廷,都有箫的影子。

但为什么洞箫的专论文献和乐谱都不多,相比较古琴,箫的史料较少?

原因是洞箫的传承单薄,是因为学箫很难。

在我的心目中,箫是中国乐器里最难的。前人的论著少没有关系,我们努力去领悟,乐器难学没关系,用一生去探讨,值得的。

吹箫的入门,关键在于发音。

吹奏时,气的利用率达到100%,才叫入门。

有的人吹几个月吹几年都还没吹好,有的人看似吹得不错,但是气的利用率不高,基本功还没过关。一般气的利用率达到60%或70%就以为相当不错了,但行家一听,就知道气息利用不好,表现力还是差一点。

所以学习洞箫的关键就是解决发音,发音的问题解决了,剩下就只是手指功夫了,这个不难。


再练下去,又难了,就是修养的功夫了,什么样的心出什么样的音乐。

我们的这个乐器,是没有太复杂的技巧的,那个气一出来,行就行,不行就是不行。所以只能靠你自己的基础功夫和修养功夫了。

把造箫作为修行,需要抛开所有的成败得失,一刀下去,可能会是一个新天地,也可能毁了这根洞箫,这时就考验你有没有抛开成败得失的心。

以箫来修行,可以领悟很多东西。

我造洞箫的制作过程全部都是按照古法自己手工做,是苦行,很辛苦,很慢,很磨练自己。

如今各地用现代工具来生产箫,即便是不那么完美的竹子也可以加工的比较完善,好处是出品的成功率高,不好之处是对竹子作较大的加工改变,会失去之前所说的竹子的那些优点。

加工太多不是好事,加工太少成品率低。

我们可否取个中庸之处:以尽量少的加工得到较佳的声学性能,保留着传统乐器的优点在,那就是一件好乐器。

有得必有失,在今天这个名利社会,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路。

今天说了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手中的洞箫,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有什么值得我们去追寻,保留,珍惜。


本文摘录于搜狐网

« 上一篇下一篇 »

相关文章:

论箫的大漆工艺  (2019-9-26 17:23:50)

梦回长安 尺八曲 箫曲  (2019-8-31 9:27:13)

尺八曲《短歌行》箫曲简谱  (2019-8-28 14:58:21)

日本五孔尺八和中国八孔尺八  (2019-8-20 0:12:43)

心如止水 尺八谱 箫谱  (2019-8-20 0:6:4)

今古箫声说尺八  (2019-8-5 17:31:38)

谭宝硕怀念罗文  (2019-8-3 17:41:36)

有笛子洞箫基础学尺八的优势  (2019-7-28 14:39:51)

古文新译《洞箫赋》,一曲洞箫的颂歌  (2019-7-1 22:39:0)

谭宝硕洞箫制作方法  (2019-7-1 18:27:32)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