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箫吹口 利用最近减少演出与活动,闲暇时间对于外切形吹口的吹奏与制作,作深入的研究,发现在张力与音色的变化上,唐式吹口有其独特的优点,乃着手对于吹口的角度、弧度 、深度等细部因素作深入探讨,并获得些心得。 因为吹口的差异,在制作上的变数有些许的变动,此时获得进一步验证,尤其在共鸣度与泛音列的波谱要求下,这些细节需要严密的控制。 利用充裕的材料,最近突破口径与厚度,製作几把唐箫,都令人满意。
一方面也参考自日本尺八的吹口角度,让吹奏者容易适应,一方面也发现五孔尺八与八孔唐箫,在共鸣性与高音泛音的差异做详细比较,也发现这存在著本质上的差异。 将利用时间吹奏其效果差异分享大家。敬请参考指教! 最近台湾歌仔学会录製歌谣:故乡田园在等你,我使用了bB(筒音)配乐,浑厚的箫声,增添流浪者的沧桑风味,请听片段。 停止吹奏南管箫有一段时间,利用这空档,专心练习唐箫,对唐箫的吹奏上有些体会,利用这页面与大家分享。 通常UV吹口与唐式吹口若混杂吹奏,会造成口风角度适应不佳的情形,因此最好能停留一段时间的适应,这样才能稳定进入口风的最佳状态,驾驭上才能越趋熟练。
这些主要针对对于张力与音色的变化上,拿捏细微的掌控功夫。
为了让扁平口风能驾驭自如,最后我演变成偏右口风,一直以来我吹南管箫都以偏左口风吹初细微的高音,低音时略偏回正或稍偏右开大的鬆口风让低音趋于浑厚,但如此水平变化的口风在唐箫上,容易产生转换间的不顺畅感,主要因为南箫的纵面角度容许宽,因为是椭圆口风,相对于唐箫的扁平口风,它的横向角度容许大些,但纵向角度稍窄,为了适应此现象,我修改不用偏左口风,维持偏右口风涵盖高低音域,只在开放度的变化,以利于变化气息时,口风角度的精密维持。这样对于变化音色与因高时,气息的变化控制上,与箫吹口维持一个密切的关系,驾驭上便能自如。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