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2018
10

谭宝硕

谭宝硕这名字,你可能觉得陌生,但他的音乐对于香港人是耳熟能详的。由八十年代开始,他参与香港电影、歌曲及电视配乐,从电影《黄飞鸿》系列、《刀马旦》、《青蛇》、《无间道》系列等,经典金曲《沧海一声笑》、《男儿当自强》、《天若有情》、《似是故人来》等,甚至无綫电视剧集,都听到他的演奏,他淡然地说:「在电影、电视及流行曲里面听到的箫声,有八、九成是我吹的。」 他收藏不少前辈留下来的洞箫,然而最经常使用的,却是亲手製的洞箫,在家最常做的事是吹奏洞箫,不只为了练习,最重要是为洞箫调音,把洞箫的音色调至最佳,家中有百多支自製洞箫,认为可以演奏的只有十多廿支。

 


每次出外旅行,谭宝硕必定带备洞箫同行。
踏进谭宝硕位于铜锣湾摩顿台的家,眼前是树根茶几与小凳子,后面的牆上挂有一对木对联与旧式木窗框,旁边是中式红木云石面餐枱与凳,甚是古色古香,不过最吸引的还是那使用约廿支洞箫错落而放的装饰摆设,每支洞箫长短大小不一,各雕有不同的图案,这些都是他廿年来自製的。谭宝硕是著名洞箫家及做箫家,即使去旅行,也会带箫随行,平时当然箫不离身,将洞箫放在厅中,随时可拿出来吹奏并加以修饰。
 
只需压竹器(图)、特製钢支、刀仔、电钻与鎚仔等简单工具,便可将平平无奇的一支竹变成发出动人音韵的乐器。

管子钻孔就是洞箫
看见他拿着一把洞箫吹奏了一小段乐曲,就拿上跟五金舖特製的钢支放入洞箫内不停挫,看见一些竹削掉到地上,好像是调好音又再次吹奏,一时又利用自製刀仔,在按孔上削,每次改动后吹奏的音色略有不同,时而尖响,时而阴沉,又带半分凄怆。「这支是九三年製造的,因为几个星期后要带它去台湾表演,所以作最后调音。洞箫文化是在一支管状物体,钻几个孔而成,是一件很简单的乐器,不过,只要管内稍有不同,音色可以相差很远。没有甚麽要求,只要吹得响,做一支洞箫并不困难,几日甚至几小时已经完成,但有要求就极为困难。」这支他就持续微调了逾二十年。

在香港中乐团成立的第二个乐季,即一九七八年,谭宝硕已是其中一位乐师,负责吹笛与箫,其后专注洞箫,直至二○一一年离开乐团。八十年代初,因为参与电影及唱片配乐,需要音域较广的洞箫配合,开始自製洞箫,「初时利用购买的洞箫改装,不停补补贴贴才得到较合适的声色,倒不如自製。」製作洞箫最原始的标准就是十节九孔,即要找一支十节,有约六节的竹节与竹节间的距离相若,以便适合地钻出九个符合音调的孔。谭宝硕初期也跟着这标准去做自己的洞箫,走到福建、四川、武夷山、台湾等地不同竹林找竹,製作得多有所领悟,凡是一根空心的管子就是洞箫。


他在调整的洞箫,是利用跟洞箫同为管乐的尺八所使用的日本真竹製成,「九三年去日本东京附近的小村子,跟做尺八的师傅交流,买了一批真竹,问师傅竹子放了多久,他很认真的打电话给批发商,批发商再致电给採竹人,一直传话过来,得知已收水十一年。」乐器材料储存越久,音色越稳定。这支以真竹製成的洞箫较其他谭宝硕所製的洞箫为短身,为纪念此竹于日本找寻,将之命为「一苇渡江」,并在竹上雕了东京增上寺的佛像。
除了利用日本真竹,还有墨西哥芦苇、印度檀香木、清朝烟筒等製成洞箫,最特别的一支洞箫逾两米高。他指着背后一幅约十迟高、十几迟阔的牆,「买了这间屋后想粉饰这道牆,就想做一支巨箫来做装饰。」可是当年物流不像现在般发达,在香港郊外割竹又是犯法,九三年农曆新年前夕,走到维园,那里正在搭年宵摊档,看见一支每个竹节距离平均的长竹,是适合做洞箫的材料,大胆向负责人说要购买它做洞箫,那负责人最后送了这根建筑用的孟宗竹给谭宝硕。长约2.21米,直径8.5厘米,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可吹奏洞箫,谭宝硕曾使用它跟几位音乐家作过两场公开演出。


亦尘巨箫黄霑赠诗
「最上端刻有我多年来累积的十六字箫诀,我亦帮它改名为『亦尘』,意指它虽然体积大,但相对世界来说只是如尘埃般渺小。黄霑作了一首藏头诗给我,当时这支竹是超过十节,我将多馀的其中一节做了个笔筒送给黄霑。同年冬天,我的箫因收水爆裂,黄霑的笔筒亦是,我利用鱼丝扎紧箫作修补,问黄霑要否将笔筒修补,他说世事不能尽完美,由它带点缺憾美。」两位音乐人皆潜修佛学,因同声同气成为好朋友。这支亦尘刻有万多字的佛经,以及逾三百位音乐人签名,谭宝硕慨叹:「很多前辈、朋友已离开,要好好保存它。」说罢,他将亦尘带回挂满逾百支吹管乐器的房间,再坐回那张树根小凳子继续修理那支真竹洞箫。

90年代初,谭宝硕为黄霑作曲的电影歌曲《沧海一声笑》吹奏洞箫,自此成为朋友。
 

家中其中一间数十迟的房间,挂满逾百支中式吹管乐器。

自製洞箫
亦尘巨箫
90年代初,为了装饰家中牆壁,利用建筑用的孟宗竹製造一支逾两米高的巨箫。巨箫跟一般尺寸洞箫形如大人国与小人国。

谭宝硕将竹剩馀的部份做了一个笔筒送给黄霑,黄霑回赠一首以「谭宝硕红」四字为每句字首的藏头诗,谭宝硕将这诗刻在巨箫中段位置。


日本真竹
隋唐时期,尺八是宫廷主要乐器,并传至日本,惟宋朝开始,来自民间的箫、笛等乐器逐渐取代尺八的地位。尺八同样以竹製,所以谭宝硕到日本寻製作尺八所使用的真竹製成箫。

为纪念此竹于日本找寻,谭宝硕把它命为「一苇渡江」并刻在箫上。
 

谭宝硕的学生一次游澳门后,买了一支清代烟筒回来问谭宝硕可否将它改造成洞箫,最终改装成功。谭宝硕认为其音色是所收藏逾百支的洞箫中最好的一支。

 

谭宝硕刻上了一段关于这支由烟筒改装成洞箫的故事。


台湾桂竹
为配合经常参与电影与流行曲製作,需要吹奏音域较广的乐曲,所以谭宝硕研製低音洞箫。这支低音洞箫是谭宝硕约于10年前,使用台湾桂竹製成,纵然是低音,但声音仍然清朗。

箫上刻有十七世大宝法王题笔的六字大明咒梵文及签名。
洞箫珍藏

贵州玉屏箫

玉屏箫使用贵州玉屏竹製作,其竹节长、竹管细、竹质坚硬,在明清两代,玉屏箫曾作为朝廷贡品,有「贡箫」之称,加上其造型特别,通常刻上很多图饰,是箫中珍品之一。不过,这对玉屏箫估计是民国期间的旅游区纪念品,是装饰品,并不适合吹奏。

 玉屏箫刻有其初次购买日期,为民国35年(1946年),按订做盒上的纪录,谭宝硕是第三手或以上的拥有者,由一位从香江粤剧学院工作的朋友送赠。
 
清代铜箫
很多年前,朋友送了一支刻有六个罗汉的铜箫给谭宝硕,有一次谭宝硕在祖传三代製造乐器的蔡福记,看到一个在用料及雕饰同出一脉的铜二胡,「那是蔡昌寿的爷爷留下来的家传二胡,曾借来在小型音乐会合奏,它们分开逾百多年再碰在一起,我非常高兴。」

罗汉造型栩栩如生。


香港箫王製品
香港五、六十年代的箫王黄呈权,本职是医生,做过东华医院院长,自小爱好西洋古典音乐,是长笛高手,长大后研究洞箫吹奏,将中西乐器共冶一炉。黄于1966年病逝。这支箫是黄呈权所製,造型简洁,既没有任何装饰,亦没有刻上製作人名字。 

 如果使用竹为选材,一般都带有竹的微弯根部。
 

本质摘自苹果日报

« 上一篇下一篇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