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2018
12

玉屏箫笛发展历程(三)改革开放时期(1984-2012)


(一)改革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玉屏箫笛厂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1984年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视察了玉屏箫笛厂,并作了重要指示,给了全体干部职工以极大的鼓舞。当年8月,全厂民主选举产生了新的领导班子,建立并完善了岗位责任制和财务制度,狠抓产品质量,广开销售渠道,使全厂面貌大为改观。由于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实现全年产值7.37万元,利润0.21万元,扭转了连年亏损的局面。

    1985年,在全国乐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玉屏箫笛厂对内加强管理,对外不断巩固供销业务,扩大横向联系,变被动为主动,取得了产值效益大幅度增长的效果。当年完成产值19.21万元,超年计划的174.23%,比上年增长157.9%;产量完成11.93万支,超计划的138.6%,比上年增长145.4%。
玉屏箫笛厂由于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箫笛产品的市场信誉度大幅攀升。当年8月,该厂的全面质量管理情况经贵州省轻工厅、铜仁地区经委、计量局等部门组织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的严格检查验收,达到省级合格水平。


1987年,玉屏箫笛厂在主管部门的组织和指导下,加快了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实行了为期三年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三年间,企业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发展:
一是加大了企业设备更新力度。1990年,从上海购买了一台箫笛绞眼机,使产品眼孔更加规范,减少工序,降低劳动强度达40%以上,减少产品废品率达5%以上;完成了牛角手杖生产线的技改项目,使箫笛产品向多元化方向迈进;同时,修建了建筑面积为169.51㎡的砖混二层生产车间及仓库。
二是加快了企业标准化水平建设。1990年12月,经省级验收,玉屏箫笛厂达到企业四级标准。
三是企业产值效益增幅较快。三年累计完成产值114.7万元,超任务的8.26%,其中仅1990年就完成产值42.5万元,生产箫笛24.3万支,生产牛角手杖0.13万根。厂长姚本林在1988年4月27日参加了全国第三届工艺美术创作设计代表大会,并受到国务院总理李鹏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9年12月,该厂技术员杨长流被省轻工厅评聘为工艺美术师,是目前玉屏箫笛厂唯一的一名拥有中级职称资格的技术人员。
    1991年,在总结和完善了第一轮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开始了第二轮承包经营责任制。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后,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箫笛工艺产品的同时,狠抓了新产品牛角衣叉、牛角烟斗、竹拼工艺的开发,并尽快投入市场。由于这些产品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外观造型古朴典雅,工艺精美,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实现年销售产值占全部总额的61%。1991年,牛角手杖荣获“贵州省优秀新产品”称号。1999 年,玉屏箫笛厂通过进一步挖掘传统工艺,大胆进行技术创新,设计生产出浮雕箫笛。当年,该产品荣获国家轻工部颁发的“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创作设计二等奖”。同时,又配套设计生产了微刻箫笛。这两种产品进一步发展了传统工艺,配之以古朴典雅的包装,增加了工艺价值,实现了系列产品和系列包装。至此,玉屏箫笛品种由1950年以前的“一箫一笛”,已发展成为“七箫十二笛”100多个品种,年销售量达26万支,其中出口达5万支。

(玉屏箫笛厂技师们在研究箫笛产品)

    由于出口创汇成效显著,1988年12月,玉屏箫笛厂被轻工部评为“全国轻工业出口创汇先进企业”。1991年上了香港电视台“生活”栏目。1994年4月,又在中央电视台“世界之最”栏目中得以宣传。
进人2000年后,玉屏箫笛厂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进一步优化,2006年,玉屏箫笛被贵州省工商局评为2006-2009年度贵州省著名商标;2008年,玉屏箫笛地名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注册登记;2009年,玉屏箫笛被贵州省工商局评为2009-2012年度贵州省著名商标。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箫笛文化产业,玉屏侗族自治县委、政府加大了对玉屏箫笛的支持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举措,把推进箫笛文化发展作为龙头来抓。从2005 年起,通过市场化运作,成功举办了几次大型的宣传推介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玉屏箫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05年11月,成功举办了“中日韩国际箫笛学术研讨会”暨“东太杯”箫笛之声文艺演出活动;2006年,我县与“笛友之友”网站共同举办首届中国玉屏“箫笛之友”艺术节,并挂牌成立了中国玉屏箫笛艺术学校;
2007年,我县组织60人的庞大阵容赴杭州举办“玉屏箫笛走进杭州”箫笛文化展,签约投资项目9个,签约资金达2.15亿;
在2007“金元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开幕式上,玉屏箫笛合奏的《笛乡欢歌》作为开幕式重要节目赢得了观众普遍赞赏;
2009年,成功举办“玉屏箫笛走进香港”旅游资源推介会暨招商引资活动,签约资金达2亿元;
在2010年5月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上,玉屏箫笛作为贵州馆的核心展品之一,被介绍给世界各国人民;
2010年9月中旬,在梵净山麓举行的第五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玉屏箫笛的精彩演奏将大会演出活动推向了新高潮;
2010年11月,成功举办了中国玉屏箫笛艺术节暨“科特林杯”全国箫笛演奏邀请赛。不仅扩大了玉屏的知名度,而且丰富了玉屏箫笛的文化内涵。



为了延伸和扩大玉屏策笛可持续发展后劲,在省、地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不断加强了箫笛三大基地建设:
一是箫笛竹林基地建设。2008年,购进了2万株优质紫竹苗,目前已成材使用,同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竹苗种植保障。通过几年的努力,到2010年,全县已种植箫笛竹材1万余亩。
二是箫笛人才基地建设。
首先,引进专业人才,解决箫笛专业教师奇缺的紧缺的问题,我县招聘了2名竹笛专业本科生充实到箫笛教育师资队伍,并在县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箫笛专业班,培育演奏、雕刻工艺方面的人才。
其次,将箫笛演奏纳入中小学教学课程。在县内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阶段开设了箫笛课,加大对学生的培训力度,自2007年以来,共举办箫笛培训班7期,培训教师和音乐爱好者近600人次,培养学生8000余人,他们成了展示和发扬玉屏箫笛文化的重要力量。
第三,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进一步加大了对玉屏箫笛人才的培养力度。近几年来,我县相继制定并出台了《玉屏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玉屏侗族自治县箫笛制作、演奏拔尖人才评选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文件。从2010年起,实行每三年选拔一次,每次选拔10名箫笛制作、演奏拔尖人才,每月享受500元的津贴,连续三次被评为箫笛拔尖人才的享受终身待遇。
第四,加大对种竹农民种植专业知识培训力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种竹群众进行栽种和竹苗后期养护管理培训。
三是箫笛生产基地建设。加快了玉屏箫笛厂改革改制步伐,使玉屏箫笛厂  的箫笛生产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玉屏箫笛厂由于拥有打眼机、雕刻机、车床等完善的设备和2100㎡的厂区面积,1310㎡的厂房,近80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成为全国四大民族乐器生产厂家之一。

(二)领导的关怀
驰名中外的玉屏箫笛,深深地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明清两朝,玉屏箫笛是深受皇室垂青的贡品。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玉屏箫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对外影响和声誉进一步扩大,尤其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高度关注。
    1960年7月,全国手工业联合会会议在北京召开,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出席会议的玉屏箫笛厂代表郑辉蒸,关切地询问了玉屏箫笛的生产情况。
    1961年,周恩来总理出国的时候,把玉屏箫笛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友人。
    1979年8月,邓小平、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亲切接见了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创作设计大会的代表,玉屏箫笛厂厂长姚本林也在其中。
    1984年1月8日,胡耀邦总书记亲临玉屏箫笛厂视察,并作了重要指示。
1988年,邓小平同志的女儿邓琳在玉屏箫笛厂订做了一对玉屏箫笛赠送父亲作为85岁寿礼,深受邓小平同志的喜爱。
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同志雅好音律,早在上海工作时就拥有一对友人相赠的玉屏箫笛。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贵州时,贵州省委、省政府将玉屏箫笛及牛角手杖作为礼品,敬赠江泽民总书记一行。
    1985年8月23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胡锦涛同志亲临玉屏箫笛厂视察,并兴致勃勃地吹起了玉屏箫笛。
    1994年4月22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李沛瑶同志亲临玉屏视察,并亲笔题写了“箫笛之乡”四个大字。

    玉屏箫笛情系着中央、省、地各级领导的无限关怀,使玉屏箫笛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和蓬勃发展。


来源:玉屏箫笛


相关阅读:

玉屏箫笛的发展历程(一)清朝至新中国成立前

玉屏箫笛发展历程(二)新中国成立后(1949-1984




« 上一篇下一篇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