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2019
07

第二届玉屏箫笛文化之旅活动召集

第二届玉屏箫笛文化之旅活动召集


“古箫流韵,玉笛飞声”探访中国箫笛之乡:玉屏


“流水如玉,青山似屏。”


玉屏,一个美丽的地方,制作箫笛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箫笛制作技艺代代相传,一直持续至今未曾断绝,箫笛文化悠久深厚,早在1990年便被国家文化部授予“箫笛之乡”的称号,2006年,“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2
2018
12

玉屏箫笛的发展历程(一)清朝至新中国成立前


玉屏箫笛由贡品、赠品向产品、艺术品、商品等多元化格局并存的转变,其发展经历了一个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曾经有辉煌的历史,也有暗淡无光的日子。是一代又一代箫笛艺人们不畏劳苦,艰难探索,世守其业,使玉屏箫笛事业一步步走向了辉煌。
 

(一)新中国成立前

    玉屏箫笛创制成功之后,由于郑氏家境殷实,所制箫笛除作为“贡箫”和赠与上司或同僚亲友外,均为自娱自享,没有成为商品。
    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86 年),刑部右侍郎王昶(1724-1806,字德甫,号述庵,字兰泉,又字琴德,江苏青浦人。著述甚富,除《金石萃编》外,有《春融堂诗文集》六十八卷、《明词综》十二卷、《国朝词综》四十八卷、《湖海诗传》四十六卷、《续修西湖志》《青浦县志》《太仓志》《陕西旧案成编》《云南铜政全书》皆刊行于世。其未刊行者,则有《滇行日录>三卷,《征缅纪闻》三卷等10余本著作)赴云南任定边副将军,途经玉屏,县令设宴招待。王将军听说玉屏有人擅长制箫,便想索要一支,但是没有得到。此事在王昶的《滇行日录>中是这样记载的:“十二月初二日,颜君(按:指颜光祖,当时代理玉屏县令)招饮,闻玉屏有人家以工制箫擅名,声清绝。问之无夙制者,乃罢。”王昶求箫,因“无夙制者”而未得,可见“平箫玉笛”当时尚未制作成为商品。
    到了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郑氏第十六代孙(郑维藩第十代孙)郑汝秀被胡林翼的“黔勇”军抓去当兵,家中妻小生活没有着落。他的妻子刘氏,为了养家糊口,开始专制祖传平箫玉笛在市场上出售。从此,玉屏传统的平箫玉笛,便由贡品、礼品变为商品。
郑汝秀别名郑芝山,聪明好学,善于吸取他人长处。他在外当了十八年兵,跑遍了江南许多地方。每到一处,都特别留意各种民族乐器的制作和演奏,极大地丰富了他的乐理知识和乐器制作技艺。回家以后,便正式创办家庭作坊,开设箫笛店铺,对外挂出“贵州省玉屏县郑芝山祖授仙师秘传精作雅颂贡箫”的招牌营业。

22
2018
12

玉屏箫笛发展历程(三)改革开放时期(1984-2012)

(一)改革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玉屏箫笛厂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1984年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视察了玉屏箫笛厂,并作了重要指示,给了全体干部职工以极大的鼓舞。当年8月,全厂民主选举产生了新的领导班子,建立并完善了岗位责任制和财务制度,狠抓产品质量,广开销售渠道,使全厂面貌大为改观。由于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实现全年产值7.37万元,利润0.21万元,扭转了连年亏损的局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