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2018
08

泉州与日本文化经济因缘历史溯源 - 林金川

 

这篇文章比较详细的介绍了中日文化交流的过程,提到音乐,也提到尺八,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字. 作者应该是林金川先生. 贴上来分享大家,也当成资料留存用.

http://www.im.tv/blog/1843385/3353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是中世纪世界最大的贸易商港之一,曾与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友好文化经济往来。泉州与日本关系更奇特,有著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因缘。
  

  一.泉州与日本是华夏文化衝击本源上两个流向不同的断面

  1、泉州对古代中原文化的完整保存
  
泉州,禹贡扬州之域,周为七闽地,春秋为越地。《汉书》载:“秦并天下,以其地置闽中郡。”陈胜起兵,秦皇几十万岭南大军瓦解,部分戍卒黔首逃入闽止于泉,在与自然环境和当地闽越族人的斗争中,定居泉州的中原人把他们心目中最勇敢善战威名显赫的章邯奉为保护神,因而现在泉州周边乡村的“境主”中有个章邯。泉州九日山下的延福寺建于晋太康九年。南安庙下村发现“晋太康五年立”的晋墓砖都说明西晋前泉州的汉人已不少。可见,中原文化对泉州的影响应溯至秦。
  
西晋八王混战,匈奴、羯起兵反晋。经历一百多年大混战的黄河流域空前混乱,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中原一部分士族和民众开始渡江避乱。西晋末,大批南逃的中原士族建立了东晋王朝及后来的南朝政权。黄河流域的文化亦移植到长江流域。
  东晋中期,北方汉人再度大量南迁,一部分北方世族迁居晋安郡(泉州)。长江流域文化经济发展接近黄河流域未破坏前的水准,闽江流域文化经济也开始发展。
  为巩固东晋王朝,统治者实行了四条措施,其中

(1)东晋朝廷以中原士族为骨干,南方士族作为东晋政权的一部分,士族间必须讲洛阳话。
  
(2)流亡士组保留原籍贯。随晋元帝渡江的中原士族有百家,因此江东有“百谱”。
  
《福建通志》载泉州云:“晋人南渡,衣冠避地者多沿江而居,故名晋江。”太康三年置郡名晋安,黄河流域的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大规模移植到泉州。范文澜《中国通史》又云:“梁末大丧乱,晋安郡独富饶安宁。”
  西元589年,隋灭陈,得南朝乐器、乐工和“清商乐”。隋文帝承认和接受南朝华夏文化的正统地位,赞叹“清商乐”是“华夏正声”。
  
唐末五代初,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三兄弟率寿、光二州中原人南渡来泉,统一闽疆,“作四门义学,还流亡、定敛赋,遣吏劝农”。既发展生产又进一步奠定了中原文化扎根泉州的厚实基础。
  

今日之泉州无论是文化经济抑或风土习俗诸方面都可看到与中原非常密切的乡土遗迹。
  
泉州木偶保留河洛唱腔; 梨园戏、高甲戏、南曲的晋唐艺术风韵犹存。河南有“少林寺”、“洛阳”,泉州也有一脉相承的“少林寺”、“洛阳”与“洛阳桥”。 六十年代闽南知青插队闽西,当地客家人称之“河洛人”讲的“河洛话”。台湾至今仍有“河洛”的说法。泉州民居古昔和近郊山地无数门眉、墓碑都可看到河南、山西、陕西府郡郡头名称。

“泉州方言”是史学界证实的“华夏中古音”。泉州“南曲”被誉为“中原古乐活化石”。白刃先生说:“加如李白、杜甫还活著,能来泉州观灯,我们可用闽南话畅谈、用南音唱和,该多有趣呀!”
  
总言之,晋人衣冠南渡之后,历史上东晋、南朝、南宋政权偏安江南; 其中又有隋、唐统一后对华夏文化的重视和整理;王氏称闽王;留从效割据;“海丝起点”刺桐港掘起后显赫的经济地位;统治阶级一些安邦利民的措施;使泉州历史上兵灾相对较少,政治较稳固,人民生活较安定,文化和经济繁荣昌盛,这都是有利于华夏文化在泉州扎根和完整保留至今的有利因素。

  2、日本对古代中原文化的吸收
  
《史记》《汉书》关于晋人徐福率童男童女入海求仙药的记载,经中日史学界考证后亦非传闻。
  日本每年立春前一天的“节分”祭神活动,通过“洒福豆”和驱除由人戴著鬼的假面具的“鬼”,喊著“鬼出去,福留下”的号子,暗示了拆字谜“徐福”二字。这一天人们吃“紫菜包肉团”,用枸杞和沙丁鱼驱邪避鬼等都隐含著“採药打渔耕作”之意,都是纪念徐福所带去的中原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
  
范文澜《中国通史》云:“秦人避苦役流亡到马韩(今朝鲜),与南韩土著卞韩人融合为辰韩,讲秦韩混合语,文化最高;与相邻的日本九州、奈良等地语言可以相同。中原文化和先进生产工具通过辰韩中的秦人传到日本(倭国)”。可见,中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也应溯至秦。
  
东汉、三国、南朝时期,日本朝贡频繁。四世纪末,日本大和朝廷进攻朝鲜半岛并建立“日本府”,大批“高丽奴”、“韩奴”连同中原文化一起带进日本。这时的汉字被日本上层阶级作为表音符号用于书写记事。
  
继遣隋使小野妹子之后,唐朝是日本大规模吸收和移植汉文化的极盛时期。《日本历史》云:“西元630-894年的264年间,派出遣唐使十九次,成行十五次。”来中国的日本留学生、留学僧总数超三千。汉文化从五经、三史、曆法、九章、算术、音韵、药典、书法仍至佛教各宗、儒学教义及至宫廷乐舞、乐谱、乐器等等;生产技术如唐製水车、唐 冶、唐?锄、唐织、唐纸、唐绘等等全盘移植日本。
  
日本的文化摇篮--京都的城建也是模仿唐代长安的建筑格局。又京都简称“洛”,自然分区沿用洛中、洛东、洛南、洛北之名。京都名胜“飞云阁”、“金阁”、“银阁”合称洛阳三阁。
  日本的吉备真备住学长安十七年,精通汉学,回国后取汉字偏旁製成“片假名”,使日本从此有自己的文字。平安朝空海和尚归国后又仿汉字草书製成“平假名”,两种假名一直沿用至今,称“五十音图”。
  
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唐代孙愐的汉语韵母系统(唐韵),唐僧人守文的声母系统也全部传入日本。“燕乐”、“清商”移植后融合为日本现在的“雅乐”。“秦王破阵舞”和奈良朝出现的“破阵琵琶曲谱”也保留至今。
  
总言之,从秦汉而唐宋,中原古音与华夏文化通过遣使和朝鲜半岛大规模地、直接与间接地移植日本。作为岛国的日本有史以来极少遭受外族劫掠,这是中原文化得以保存至今的有利条件。


二、“泉州方音”与“日本汉音”相通

  日本汉字有“训读”、“音读”两种。“训读”指日本固有的读音。“音读”指汉字原来的读音。“音读又分三种:
  (1)“吴音”:系日本平安时期(唐末至宋)传入的中国南方音韵。
  (2)“唐音”:中国宋代以后传入日本,少用。
  (3)“汉音”:据日本东京亚细亚大学王瑜著《现代日语口语语法》载,“汉音”是中国西北部的音韵,隋唐时传入日本,作为准确的汉字音韵被广泛应用。
  
鉴于日本的吉备真背与空海和尚来中国长安学汉语,会过即创造“五十音图”的时代背景是中唐,其读音即今之“汉音”。“泉州方音”是晋唐时期晋人南渡定居泉州而固有的中原语音。二者的语音均出自于中古时期的中原音韵。
  
“泉州方音”与“日语汉音”基本相同或相近,两种语音是相通的,互相印证了均为“中方音”。


三、泉州与日本在历史上的文化联繫

  1、泉州与日本的佛学文化住来
  
唐扬州高僧鑑真大师东渡日本传戒术建律宗,有泉州超功寺和尚昙静法师随往辅助。昙静之后至近代和日本关系密切的泉州长高僧、“南山律宗一代祖师”弘一法师及其著作都对律宗弘扬日本起了重大影响。日本史藉《类聚三代格》、中国《唐大和尚东徵传》可考。
  唐泉州招庆院僧人静、筠二禅师著《祖堂集》佛学研究一书是唐、五代的作品,是世界学术界的文物珍品,因两地间的频繁联繫而传入日本,至今仍完整保存在日本图书馆。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日僧庆政上人侨居泉州,归国时带回“大藏经”,对佛经及我国印刷术传入日本起了一定作用。庆政上人又从泉州带回伊斯兰文字,称“南蕃文字”,经日本人羽田亨与法国汉学家考证认定为古阿拉伯文诗歌,是古阿拉伯文遗留于泉州的古老珍品;同时证明“世界宗教博物馆 ”泉州是日本外来语的重要渠道。
  明泉州府僧觉悔于1628年率弟子了然、觉意东渡长崎,首建一庵祠天后圣母;1649年招聘泉州府僧安平人蕴谦为方丈,扩建庙宇,建立规模宏伟的长崎福济寺。
  
明末清初,福清禅师隐元应日本长崎兴福寺 住持逸然之邀,在泉人郑成功的帮助下,率以泉州弟子为主等20多人东渡日本。先后在长崎、大 传授临济宗的禅学思想,推动日本禅宗革新。隐元在京都建造寺院名为“黄檗山万福寺”;在江户开创日本佛学新宗派??“黄檗宗”。泉州开元寺 僧木庵禅师随隐元同行,扶助隐元开创“黄檗宗”,是第二代祖师。《黄檗开山国师传》云:“黄檗山第二世木庵、第七世悦山、第十一世独文、十八世大鹏正鲲都是泉州僧人。“黄檗宗”一派对日本佛学有重大影响。

  2、泉州雕刻艺术对日本的影响
  
泉州石雕、佛雕工艺名扬中外,早在唐代就传入日本。跟随鑑真大师东渡的一百二十多名各类技工中有不少泉州著名的雕刻工匠。鑑真在日本所建造的唐招提寺大部分石、佛雕刻是泉州工匠的艺术结晶。
  
规模宏伟的长崎福济寺、京都黄檗山万福寺遍布了泉州雕刻艺人的心血和汗水。隐元建造万福寺,特请泉州佛工范道生雕塑佛像??观音、弥勒、十八罗汉、韦驮天、伽兰神寺。日本不少庙宇、神社的仿唐石灯笼都是泉州工匠的艺术珍品。
  尤其是“石敢当 ”和“风狮”更是泉州与琉球两地常见的民俗风物。日本东京大学门上秀睿教授来泉访方,他确信冲绳石雕已经在泉州找到了源头。

  3、泉州与日本的“弦管”和“曲牌”
  
泉州南曲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根。”“南曲”又称“弦管”、“南乐”,主要乐器由“横抱式琵琶”、“三弦”、“二絃”、“洞箫”、“檀板”组成。日本也叫“弦管”。日本紫式部的世界古典历史名著《源氏物语》就有“弦管”的描述。
  泉州南曲的洞箫长度与唐代洞箫长度一样同称“尺八”,日本也称其洞箫为“尺八”。日本专家为其“尺八”洞箫寻根数十载,踏破铁鞋无觅处,好不容易才在泉州发现了。他们宣布:“终于在泉州找到了日本尺八洞箫的根”。
  
《大日本史.藤原贞敏传》记述:日本音乐家藤原贞敏曾任“遣唐使准判官”,他来中国曾跟长安刘二郎学琵琶,“未几,殆尽其妙。二郎重授谱数十卷,以女妻之……二郎赠以紫檀、琵琶各一张,贞敏持归,终为朝廷重器。” 可见这紫檀、琵琶、曲谱与泉州南曲乐器、乐谱同样有著源出一辙、千丝万缕的联繫。
  
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泉州梨园戏与日本都保留唐代《裳羽衣舞》这套曲牌。梨园戏《陈三五娘》又名《荔镜记》的明嘉靖刻本至今仍完整珍藏在日本东京千叶书屋。
  
“东方古老艺术瑰宝”泉州木偶是唐宋传统艺术最完整、最精湛的一大剧种。泉州与日本的木偶结缘于《盂兰盆经》,这一传统艺术随著释道一同进入日本,日本称泉州木偶是“亚洲最古老、最优秀的艺术。”
  
1987年9月,以宫本大刀夫为团长、矢野洋三为顾问的日本木偶艺术代表团到泉州参加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其后双方多次交流互访,重现和发扬了这一方老艺术的精华。80年代以来,泉州木偶应“日本国立东京文研所”、“木偶剧中心”之邀多次在东京、大 、神户等十几个县市演出。“日本目莲傀儡研究会”出版《泉州目莲傀儡调查研究会论文集》对泉州提线木偶进行专题研究。

4、泉州南少林与日本空手道、方武道
  
中国少林北有嵩山,南有泉州。少林南禅宗于唐开元年间在泉州发展,南少林武术成为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宗少林拳术至宋又得益于宋太祖赵匡胤。北宋亡,南宋偏安江南,“海丝起点”泉州繁荣的商贸经济成为南宋朝廷的重要支柱而上升为南宋--“陪都”的地位。“南外宗正司”三千多宋室皇族子由镇江迁居泉州,“太祖拳”更是代代相传、风行不息。少林把禅和武术结合在一起,日本的武道也是通过禅的形式形成其武道哲学,禅与武道在精神上融为一体,全部体系均脱胎于禅宗少林。
  
号称“俞龙戚虎”的泉州一代名将俞大猷回传拳术发扬北少林。俞及其师、赵氏南外宗后裔赵本学所著《剑经》、《兵法发微》、《赵注孙子》和南少林拳术拳术于历年间传入日本,对日本武道的形成影响极大。

“相扑”一词为泉州方言,源于中原;《集韵》曰:“扑, 击也。”日本也叫“相扑”,由击斗演变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日本“空手道”定名于1935年,以击、打、踢三种基本技术为核心,构成空手的各种攻防技术,前身称“唐手”或“那霸手”,是古冲绳的护身术,来源于俞大猷和郑成功海上武装的泉州南少林武术。
  
1984年以来,“日本刚柔流空手道访问团”、“空手道代表团”多次专程来泉与南拳师、白鹤拳师进行武艺交流,他们宣布: “发现日本空手道源于泉州”,“在泉州找到日本空手道的根。”
  1987年6月,日本冲绳“传统古武道保存会”会长仲本政博到泉州寻访少林遗址,他们确认日本传统古武道是从泉州传入的。

  5、郑成功与日本
  
民族英雄郑成功,泉州人。其母田川氏系日本平户市人。郑出生于日本,七岁归国。唐王赐姓后其母回国,胞弟留居日本。郑成功复台前后与其胞弟书信物件联繫频繁。郑逝世后其子郑经曾二次在日本铸钱。
至今,日本仍保留郑成功的庙碑和纪念物件。日本著名作家近松编写剧本《国姓爷合战》在日上演,歌颂郑氏父子。数年前,在一位日本教师家中发现了郑成功写给胞弟七左门卫的条幅墨宝。日本平户市长亦给郑成功家乡寄来郑成功胞弟在日家族血缘图,其繁衍在日本的侄孙已有十二、三代,分居于平户、横滨等地。

  6、泉州“普度”与日本“盂兰盆会日”
  
《盂兰盆会》源于天竺,唐代武则天分送《盂兰盆经》,对泉州和日本都有重大影响。 泉州木偶《目莲嘉礼》取材于《佛说盂兰盆经》,泉州“普度”也源于《盂兰盆经》和《盂兰盆会》。
  《泉州府志》载:“中元祀先,寺观作盂兰会(俗名普度)。”自古而今,泉州每年阴曆七月是“普度月”,该月中的每一天,古城各铺各境依序轮流,家家户户秉烛焚香烧纸钱,鸣放鞭炮大摆宴席敬神祭祖。阴曆七月十五,泉俗语称“七月半节”或“鬼节”,家家户户各具斋供祭席于大门口祝祀传说中无家可归的孤魂散鬼。其热闹气氛不逊于除夕。
  
日本每年阳曆八月中(阴曆七月)也祭鬼神,他们不叫“普度”,而称为“盂兰盆会日”,这个节日全国放假,人们回家拜神祭祖,其俗与泉州同。

  7、泉州与日本的民俗与神缘
  
《北史倭》云:“倭俗皆文身。男女相悦即为婚,妇入夫家必先跨火,乃与夫相风。” 泉州人文身者其俗甚远。至今泉州人以旧俗婚嫁时,新娘入夫家“必先跨火”之俗不可免。
  唐宋至明清,随著泉舶住返于日本、琉求,“泉州南建筑”古民居的建筑艺术大量引入日本和琉求。今之冲绳一带仍可风到数量众多的古民居建筑依然保存著泉州南建筑的艺术特色。
  
唐宋以为,泉州府释儒道三教并盛,逐渐揉合一体;宫观庙宇星罗棋布,包括分灵海外者总数达数几千座之多。仅泉州古城旧时三十六铺七十二境,乡衢埔境均有各自的“境主”、“铺主”、“境神”,这是泉州有别于国内任何地方的唯一的、大众性的、绵衍千载又奇特的“保护神”现象。
  日本举国也有这一大众性的“保护神”现象。日本全国各地大到都府、小至乡镇无处不设“神社”, 从天、地、雷、电自然神到农、渔、财、药杂俗神乃至各类民间神祗、先人灵位同奉一社,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都有丰富多彩的祭神活动,其俗与泉州、台湾无异。
  
其中最有力的史实是泉州道教神祗“妈祖”分灵琉求和日本。 元世祖诏封妈祖为“泉州神女”,元成宗诏封为“泉州海神”,元文宗钦敕泉郡天后宫 为“闽南始发祥地。” 至明代,明太祖赐闽人三十六姓定居琉球规定:妈祖香龛由海船随奉东渡琉球、朝夕膜拜。“妈祖”信仰伴随泉州海上丝瓷之路东北线的延伸,遂于琉求、日本、高丽等地广泛传播。

  8、泉州与日本的“麦饭石”奇缘
  
国家认定的“健康宝石”--“麦饭石”是一种矿物药石,现代科技监测其富含微量元素59种,其中人体必需元素18种,国际科技界称其为“新的营养源”,广泛应用于农、林、牧、副、渔、食品、医药、化工、酿酒、保鲜、水质淨化诸多领域。许多国家十分重视该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麦饭石”最早命名并见诸经典始于泉州古代著名科学家、北宋丞相苏颂的《图经本草》;继而载于泉州著名医学家南宋大理评事李迅的《集验背疽方》;明代李时珍藉此载入《本草纲木》药典中。这一千古药石在中国本土失传四百年却传入日本,被日本奉为至宝。日本生省于昭和五十六年十月批淮麦饭石可药用。日本有全国性的麦饭石研究机构,民间有无数个麦饭石开发应用研究组织。
  
中国专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日本友人家作客的偶然机遇中发现麦饭石的应用源于中国。麦饭石在中国的重新开发和应用,终于使这一健康宝石重新造福于民。
  日本人丹波源于清道光六年著有《中国医籍考》,全书80万字,收集了秦汉至清初的中国医书2600馀种,苏颂和李迅的典籍也完整汇集其中,说明泉州医学科技对日本的重大影响。

  9.泉州与日本的海上联繫
  
泉州自唐而远,由国内四大商港之一,跃居世界贸易大港的地位,呈现“市井十洲人,还珠入贡频”空前繁荣的盛况。
史载:“日本文化经济往来于‘中国东南沿海某地’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地方。”
  《日报华侨志》云:“锁国之前已有唐船入港……长崎是中日贸易唯一基地,多为闽籍……”
  
“泉舶”是泉州特产之一。《泉南歌》颂:“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元史》云:至元十六年甲申欲徵日本……诏扬州。泉州四省造战船600艘,泉州承造三分一。“壬申年敕扬州、泉州等港造大小船3000艘。”足见当时泉州造船业之发达。
  
十六世纪日本造船技术仍很落后,海船“平底不破浪,遇无风、逆风皆倒桅盪橹不能转戗,放倭船过洋非月馀不可 ……福建商人改造日船,加贴重底,渡海而来。其船底尖,能破浪,不惧横风、斗风,行驶便利,数日及至也。” 自此, 日本造船业开始发展。


“陶瓷”是泉州特产之一,中世纪便远销世界各地。
  
日本早稻田大学考察研究认定:“宋代青瓷、白瓷沿著‘海上丝路’一条支线大量输往日本。京都陶瓷业正是这一时期迅速发展起来的。” 宋神宗时德化窖烧製大量的珠光青瓷、乳白瓷、碗、瓶、军持、高脚杯、粉盒全部都由泉舶运往日本。 日本人加藤到泉州学习烧瓷技术,归国后建“窜窑”,认德化瓷窑为始祖。至今,日本仍经常发现与出土大量的泉州 德化瓷器。
  

《诸蕃志》载:“日本多杉木、罗木,长十四、五丈,径四尺馀,土人鲜为枋板,以巨舰运至我泉贸易。”
  茶是泉州特产之一。泉人栽茶、饮茶、斗茶习俗历史久远。 泉州茶尤以南安丰州“石亭缘”、 安溪“乌龙茶”为著。
  早于晋代丰州莲花峰就有“太元丙子莲花茶襟”(376年)的摩崖石刻。宋代又有“览胜斗茶而归”的石刻记载。
  
唐时,泉州昙静法师率弟子、技工辅助鑑真和尚东渡时,就随带泉州茶种和饮茶习俗去日本,饮茶成为他们生活内容 的一部分。
  宋代,泉州知府蔡襄所著的《茶录》传入日本、新罗和琉球。至明,跟随隐元赴日的泉州弟子亦将泉州的功夫茶的“ 斗茶”礼序带到日本,以后逐步演变为日本的“茶道”。
  早在北宋崇宁间,泉商李充二次取道朝鲜半岛南端海面去日贸易。
  
明嘉靖26年,朝鲜国王给明王朝的文书说:“闽人往日易市为风漂至朝鲜,前后达千人以上。”
  明嘉靖年间,日商与泉贸易十分活跃。 日商船数十只直来围头、白沙等沃等泊,四方土产货如月港新钱、石尾棉纱、 胡丝、川弓等,各国商人云集于市。泉州销的产品有生丝、丝绸、陶瓷、铁器等。”
  《通航一览》关于“唐船”的记载云:“来长崎的唐船,船头多为泉漳人。”
  
从《日本华侨社会的研究》明确记载著:“明治末期,东南船去日贸易额之大如:明治41年长崎港对外输出总额 371万日元的22.6%由唐船经手。”
  泉日两地除了直航交流外,还通过琉球(冲绳)、韩国、庆元(宁波)、台湾加强联繫。


“琉球”:明代“禁海”,泉州被限定“仅通琉球”,府设“来远驿”,又称“琉球馆”,专司接待琉球名义实现双边贸易。
  
蕃薯从国外引入泉州后,有琉球人来泉学习栽种技术并引进本土种植,其后又传日本。明代泉州惠安盛产的柠?等特产由泉舶带到琉球互市,泉人俗称“做琉球”。泉人又从琉球引进花生品种栽培种植,泉人称之“琉球仔”。清代馀正燮的《癸已存稿》日:“烟草最初由琉球商船从日本运闽再转销内地。”
  
1989年9月,日本冲绳电视记者团採访泉州三天,他们说:古琉球可以看到当地人民族谱中记载著先祖从泉州移 居冲绳(古琉球)的历史。
  《明史.琉球传》载:“明成化二年,泉人李贽的光世易奄公作为侨居地使臣,率子琛引琉球入贡……”
  明成化五年,琉球贡使蔡璟奏请明王朝曰:“祖父福建南安人,为琉球通事,传至璟,攫长史,乞为製赐诰赠封父母 。”
  可见,琉球与泉州的文化经济联繫亦非一般。上世纪末,泉州与古琉球国都浦添市结为友好城市,两地交往更加频繁 。
  


南韩:南韩与泉州在历史上的文化经济联繫有著异常密切的因缘。 南韩在泉日文化经济交往中起著一种不可忽视的友谊桥梁作用;也是中原文化传入日本的重要渠道。
  
《高丽史》载:德宗二年泉商林蔼等55人,文宗三年泉商王易从等62人来韩献土物珍宝。
  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泉商黄真赴高丽贸易,国王款待于国宾馆,并遣使随泉舶来中国,恢复中断42年的两国关系。
  北宋元?四年(1089年),高丽王子遣寿介为使,附泉州海商徐戬船来杭与宋通好。 事毕,杭州地方官苏轼送寿介往泉州附舶归国。苏轼在《论高丽进奉状》写道:“泉州多有海舶入高丽买卖……”
  
《宋史》云:“高丽王城有华人数百,多闽人贾舶至者。”《云麓漫纱》记述:“南宋时常到泉州贸易的外国商船中有高丽的海舶。”
  
(1) 唐宋元时期泉舶赴日韩贸易,因种种不可抗拒的主客观条件限制而定居。
  
(2) 唐时晋安郡王林禄之后、泉州府唐九牧六房、邵州敕使林蕴的玄孙林八及于唐末避朱温判乱之祸,由泉州惠安彭城东渡新罗,定居平泽,繁衍40世,至今人口达120多万。 韩国世界佛教成道会指导法师、大觉寺 住持佛心大师林允华自1995年起五次来泉寻根所证实。
  
以上两点说明:泉州入韩先民带去“中古乡音”,与南韩本土人民经历漫长的不完全的融合过程仍保留“乡音残馀”。
  
(3) 南韩东部古称辰韩,秦人从中原带去的“河洛方音”经历不完全的融合仍保留至今,称为“闽南方言残馀”。
 
试想“泉州方音”和“日语汉音”保留至今仍可相通,南韩为何不能呢?
  
泉人居韩不但保存中原古音,同时保留著中原文化。1998年8月,韩国国乐协会率韩国电视台第四次来泉“寻找汉唐古乐--南音发祥地。”
会长、汉阳大学音乐教授权五圣称:“泉州南音无论是唱腔、咬字、乐律、谱式、乐器形製、演出形态等与‘韩国南音’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认为:“两种音乐源出一辙,都属于宫廷古典、高雅的宫廷音乐 ,是中原文化、汉唐文化遗存的艺术。”
  


台湾:历史上“台湾岛”是泉州的“外府”是泉州政治、文化、经济的延伸。 从泉人郑芝龙开台、泉人郑成功驱荷到泉人施琅平台,台湾经历三次移民开台高潮,泉漳二府闽南先民与台湾人口的85%以上,其中泉籍人口佔48%以上。
  
“澎湖”历属泉州府晋江县管辖。日本学者桑田六郎关于澎湖在泉日交往中的地位描述道:“澎湖地近大陆,向西可达西洋诸国,横越台湾可达南洋诸国,往北可通日本,为航海要津,元末为转贩基地。”不论是台湾或澎湖,在20世纪40年代末海峡封冻之前,两岸如同前庭后院来往自由、畅行无阻,地缘、血缘、文缘、神缘、商缘一脉相承。可以说,日本与台澎的文化经济往来仍然是与泉州的往来。
  
《台湾通史》载:“郑芝龙居台,其徒入山开垦,伐樟熬脑,配集日本以供药料,其法传自泉州。”又载:“庶糖贸易绝盛,北至京津、东贩日本,几为独揽。”
  
《日本华侨志》写道:“江户时代(明末清初),当时中日贸易几乎完全掌握在郑成功一族手裡,利用当时中国工业先进,生活水准远高于落后的日本的地位,对日输出大量手工业品如:生丝、砂糖、皮革、药品、其他原料等……给日本经济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四、结论

  从泉州对华夏中古文化的完整保存,从日本对华夏中古文化的吸收这一史实中看到:两地文化同出一源,泉日两地数千里之遥,时间逾越千年。
时至21世纪的今天,“泉州方音”与“日语汉音”仍然相同、相近或相似(包括南韩的“闽南方言残馀”);两地方乐、神道、武道、茶道、民俗、民居之人文景观惊人相似,说明泉州与日本源远流长的文化经济的历史因缘不为时空所阻隔。
从中原到日本、中原到泉州、日本与泉州的海上联繫这一历史现象中,人们看到了三地之间存在著一个“几何三角的沧桑史迹。”这一奇观印证了:泉州与日本是华夏文化衝击平原上两个流向不同的断面,如同躯干断为两截的古木化石一般,其纹路和层次完全相同。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追根溯源,从“海上丝绸之路”上寻找两地文化经济密切联繫的因缘,撩开了这两个不同断面的神秘面纱,终于发现泉州与日本(包括南韩)之间的文化经济的历史内涵非常丰富和珍贵,是一篇亟待深入发掘和研讨的大文章。
  

今天,日本在泉州找到了“尺八洞萧”和“空手道”两条根;找到了传统“古武道”和“冲绳石雕”两源头;找到了“窜窑瓷器”的始祖。还有泉州“南曲”、“南戏”、“南少林”、“南建筑”的“四南”景观亘古及今在日本本土上以无以顽强的生命力闪烁著诱人的历史光辉。两地文化经济因缘的喜人成果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堀!


摘自台湾山城(王锦德)老师部落格:blog.xuite.net/shakuhachi.taiwan

« 上一篇下一篇 »

相关文章: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