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式洞箫
A.古箫唐尺八据旧唐书‧吕才传:「能为尺八十二枚,尺八长短不同,各应律管,无不谐韵。」因此推断为唐朝吕才所创。其“尺八十二枚”,可能是有十二支不同音律的尺八箫,可吹出不同的宫调,那就有如现今的日本尺八由一尺三寸到二尺四寸,计有十二支不同音高的尺八。
或也有可能是十二支单音的排箫。日本正仓院所收藏的唐尺八是六孔尺八,除了长度略短外,与南管洞箫完全相同。其长度有34.35、38.25、43.7、36.1、35.2、39.3、40.9公分等等不同尺寸;就此推论,很有可能唐尺八有多种尺八长度以配合不同音律。
宋尺八流传到日本僧人修行中的“普化尺八”,即是宋尺八。与宋‧陈暘《乐书》中载五孔尺八规格相同。日本五孔尺八开孔发音以五声音阶为主,只有小三度及大二度音阶,转调或半音阶须以度盖半孔指法或俯仰吹口角配合。
B.日本尺八日本尺八沿袭宋尺八的规格,也许是因为应用于佛教修行者之打坐方便,日本尺八少了凤眼两孔,可使箫短一些;日本尺八无凤眼,筒音之定音完全决定于箫之全长。
日本尺八有:
一尺三寸,筒音定音g。
一尺四寸,筒音定音#f。
一尺五寸,筒音定音f。
一尺六寸,筒音定音e。
一尺七寸,筒音定音#d。
一尺八寸,筒音定音d。
一尺九寸,筒音定音#c。
二尺 ,筒音定音c。
二尺一寸,筒音定音B。
二尺二寸,筒音定音#A。
二尺三寸,筒音定音A。
二尺四寸,筒音定音#G。
一尺六寸管以下,音域太高,声音尖锐;二尺以上,孔距太长,按指困难,因此常用的尺八箫,以一尺六寸,一尺八寸,二尺等。
日本尺八箫在吹口上与一般箫不同,镶上一片牛角,使外切型切口硬度加强,吹口半径大,利于俯仰吹奏调整音高。音色上多出吹气声的谐音,增加空灵之感。虚无僧用于修行中吹奏,有“吹禅”之称。日本还流传有短箫名“一节切”,使用一竹节之短管,一样是前四后一的开孔,音域较尺八高。
一节切流行于1871年普化宗虚无僧条例废止以前,平民被禁止吹尺八箫,尺八箫为虚无僧专用法器,一节切是当时民间取代尺八的乐器。
尺八在日本分为最早其发展的『明暗流』、1751年后发展的『琴古流』,及1896年后发展的『都山流』。在吹口(歌口)镶牛角造型有圆弧形及三角形不同外外,竹材选择上圆、扁、曲、直有不同偏好,其曲谱也不同。唐朝传入日本的管类乐器,还有篠笛(横吹),日文发音SHINO,与中国竹笛不同的是没有笛膜,中、低音笛含竹根部。有六孔(中音),七孔(高音),八孔(低音)三种。篠笛筒音c2或d2,中音篠笛筒音c1或d1,低音篠笛筒音定音g或a。
C.南管洞箫规格南管箫继承了唐六孔尺八之制,前五孔,后一孔,筒音以两孔“凤眼”定音。南管对箫的规格还规范十目九节、尺八长、三目凤眼、五目开音、一目两孔、十目开窍等等;规定凤眼位置须开在竹根部第三节处,隔一节之后(第五节)开前音孔,一节内有两孔,直到第六孔的后孔,隔了两节才是山口开窍(吹口)。南管箫规范开孔的竹节位置,因此合音律又合规格的箫竹难找,一支合律又合规格的洞箫弥足珍贵。
因此后人多不再规范箫长一尺八寸,只要求竹节开孔合乎规范及合音律而已,因此现有箫中有长一尺九寸,或两尺者普遍使用,只要凤眼与吹口间距离维持一定,长箫音高一样合律,因为多出来的是凤眼与尾端的距离。 南管箫规格一目两孔除了美观外,也合乎手指持箫之自然位置,若竹节偏上或偏下,会使按前下孔之手指,须跨越竹节,影响手指灵活度,尤其最下方的第五孔,是以右手无名指与箫约成45度角跨越竹节,竹节隆起高点会落在无名指之关节处,阻碍按孔之顺畅。
持箫姿势与竹节关系吹口方式与音质特性 南管箫讲求音色厚实、纯淨;吹口多开以V字形,俗称“鸡嘴”方式,其特点是音量稍低,箫音共鸣声纯,气声少。由于其内部尖形斜角延伸入箫内壁中,有利于极高音之泛音控制,在经验上,V形吹口比U形(俗称鸭嘴)吹口更容易吹出极高音。以上论点是笔者曾经以同样竹材,分别实验不同吹口形状,所得之结果。
V形南管箫音波纯淨 U形国乐箫有气声谐波
尺八箫的气声谐波更大 琴古流尺八吹口 再就物理现象上,U形吹口其吹口圆周较长,入气口弧度与吹气成一风阻系数,因此竹管共鸣声中含有风阻之气声;另因其U形开口扇状,面积比V形三角面积稍大,音量也会稍大。
反观V形吹口,其V形造型与入气有导引效果,因此风阻低,气声因此减低。
在音量上,南管音乐有静谧清雅特质,各乐器音量求和谐,因此箫音量不须太大。风阻系数最大的是日本尺八,因为其吹口弧度大,镶上硬质牛角的切口薄,风阻加上吹口共振,其气声谐波极大。
南洞箫的吹口部分,大陆与台湾有些许不同;台湾箫规格十目九节完整,吹口在节外,不能破节;大陆箫吹口多在节内,在第一个竹节破以缺口作吹口。节内与节外的吹口,在口风控制上有些许之差,因为竹节有一弧度,节内吹口正好在弧度上,因此口风稍前;节外开口者,吹口外径笔直,甚至微微向内斜,因此口风角度稍后,若比较日本尺八,其外切式吹口,口风角度则更后。
UV吹口比较
节内节外吹口角度比较 箫竹南洞箫所使用之竹材俗称“洞箫竹”,有桂竹、石竹及孟宗竹。在台湾多用桂竹,在大陆多用孟宗;箫竹需要竹节较密之竹,且需要五到十年以上之老竹,其硬度较高,发声结实浑厚。古人采竹围三寸,今以直径约3到4公分,实际孔径约2到2.2公分,直径愈大,吹口与凤眼孔距要愈短,才能合律,否则筒音愈低。
冬季伐竹最好,采竹须在寒冬之际,避开竹笋生长期,竹材结构最佳,也可避免蛀虫。处理过程经盐水或(苏打水)煮过;经数月风乾过程后,再经小火烤,调整弯曲并使竹材内部水分、油脂及杂质蒸发,此过程使竹材硬化,对箫音之坚实度有帮助。竹材外表表层有保护材质,竹材密度以外围为最高,良好的箫最好不去皮,保持其自然之美,但竹材经年累月,在山林中日晒雨淋,或摩擦,或虫咬,外表能维持完美的不多,难怪时下的箫,多过去皮上漆的美化过程。箫竹之内径影响绝对音高及八度音之音准,理想箫竹内径是由吹口处平行至最下音孔后递减到箫尾;若箫腹(中央处)隆起,比吹口直径大时,则箫音在第二八度之绝对音高将会偏低。
D.琴箫琴箫是配合古琴合奏的箫,外形细长,中孔径约1.7-1.8音质轻柔,音量较小;开孔有八(前七后一),合乎十二平均律音准,常用可转五个调。在竹材上,琴箫选用轻质的紫竹,凤眼到管尾保留很长的竹根部,增加共鸣之低沉,因此琴箫总长度有七十公分以上。
E.国乐箫民间流行一种洞箫,类似南洞箫,U形吹口,没规范竹节,匀孔开制,用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及民间音乐等,其音律有保留传统乐十二律与七律折衷后的“乙凡中立音阶”(音律中详述),或有典型七律制开孔。国乐用箫是由民间普遍流行的洞箫所改良,合乎标准十二平均律之音准,有六孔、八孔或九孔,其孔距有疏有密,配合音律上半音与全音之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