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曲风格南管音乐曲调给人有特殊的感觉,在旋律中跨越传统音乐五声音阶的模式,使旋律模式变化宽广,保有古乐犯调之风,与箫管特性有相当关系。在王耀华,留春曙【南音初探】中提到“同均三宫”的理论,说明南管音乐上,跨越两个或三个不同宫系的五声音阶。笔者认为此现象与洞箫有很大关系,笔者曾在【南管曲牌大全】下集中,以一篇〔天籁之音、箫韵之华〕论南管音乐风格;认为南管音乐乃发挥箫之极致表现,尤以五空管更能代表,因此“南管,箫韵之华;五空管,南管之华也”。
犯调与转调南管使用的琵琶工尺谱,以固定调式,表示典型五声音阶,但其五声音阶在四空管与五空管中,有不同八度间,固定转调的现象。四空管的第一、二个八度F为宫的五声音阶,在第三八度的极六音,并不是原来四空六的高八度,而是降了半音,此原因是箫的关系,在南管箫音阶中,并没有四空极六的音阶,当然只能用极六取代,此情形使四空管在高音域时有转向c为宫的转调现象,另外在最低八度的四空六在音准上,虽然以盖下一孔,其音阶仍偏高,因此实际在四空管中很少出现低音四空六,此现象也造成四空管音域有较高亢之感。
五空管在中高音域以G为宫的五声音阶,但在低音域时,转向以C音为宫的五声音阶,因为低音的X,低了半音。此现象可能是因为五空管是南管的主调,五空管的音域范围,几乎应用了所有箫的音阶,例如在百鸟归巢、八骏马等谱中,还加入倍思管以D为宫的五声音阶,即所谓“同均三宫”的现象。据笔者吹奏经验,四大谱(四时景,梅花操,八骏马,百鸟归巢)均属五空管,联奏过程中,洞箫旋律几乎涵盖了的所有音孔音阶,可见五空管旋律乃发挥箫之极致表现。除了在一调中以双调游走于不同八度外,南管曲中也常有转调的特色,例如“落倍”即是转入倍思管,还有“中滚十三腔”,在一曲中游走于不同曲调,和谐转换,使曲调之多范围变化,其应用也被移植于歌仔戏中,例如:以倍士(或大调)起唱是G宫系,转七字仔,为F宫系,若再落大哭调,又转入C宫系。这样的转换过程中,对匀孔箫而言,直接转调无须更换乐器,使乐曲整体连贯完美。
大三度曲折南管音乐有另一特殊现象与箫有关的是,大三度与大二度之曲折;在洞箫引腔手法中,最常见的是以高大二度的颤音起音,之后转长音,再与与琵琶同时落主音;或颤音转长音后落下低大三度音,然后才与琵琶同落主音。而在旋律进行中,箫弦的旋律在搨音中也经常过高大二度音,或过低大二度音,或与大三度并用。
在实际的吹奏中,这样大二度大三度的旋律,已成南管曲韵的特色,在【南音初探】中第三章,详述有关多重大三度并置。而实际此特色的形成,是在箫吹奏上,只是邻近音孔的应用,往上多翻一孔,或往下多盖一孔,很自然地自然产生这样的旋律特色。这样的手法中也使箫的弦律,偶而会用上五声音阶所没有的特殊半音,而让旋律脱离五声音阶范围。 五声音阶的延伸南管琵琶的弹奏,依五声音阶模式,在每个八度音间只有五个音,若以典型五声音阶代表,五空管在琵琶第一弦上,分别是1=g的56123音;四空管是1=f的61235;五六四X管是1=c的23561音;倍思管是1=d的12356音,可以说是很典型的五声音阶旋律,但实际演奏中加入洞箫后,却脱离五声音阶范畴,音为琵琶的骨架音虽然在五声音阶上,箫弦加入的旋律音却不受五声音阶的限制,尤其箫的音阶在指法变化中,加入了非当宫系之音,这样的现象是南管特殊之处。
其旋律格局不受五音所局限,更有大曲之风。例如五空管的“X”常以全放X做过路音,或做引音,全放X在五声音阶上是#4,打X时也出现这样情形。同样以骨架音记谱的部分北管曲牌,尤其在散板的吹场,记谱也仅纪录“音骨”,吹唢呐者须要自行依据锣鼓节奏“加肉”“加皮”,其所加之音却不离该宫系之音,仍维持五声音阶之平整。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