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2018
10

文松谈唐吹口洞箫和尺八口风

今天想谈下唐吹口的口风现象 最近又一次日本神崎宪老师来教授尺八本曲,仔细观察他的口风,也是偏向一边,记忆中看过的的外切型口风,每个演奏家都是偏一边的,只是偏的方向不同而已. 我想这与扁平长型口风,彩用嘴唇的最适切位置是很有关系的. 口风的适应性问题,我也发现神崎宪老师也有 在琴园的雅集,他吹民谣时的口风就没有到达他的最佳状况,但是在本曲吹奏就很快恢复,到后来的春之海片段,又是与民谣一样.隔天的讲座,我坐在最前面,仔细观察,发现一个很重要原因:尺八本曲吹奏需要用到俯仰的浮沉滑音,口风在滑音的动作上很快会就定位,因为浮沉的线性变化是口风很精密才能完成,无形中本曲的技法会很快让口风就定位,让紧张而造成的嘴唇紧张关系快速解除.

29
2018
10

文松谈箫声的感动与平静

箫声的感动与平静 若用箫抒情,旋律中有心情,旋律中传达喜怒哀乐. 若用箫放心,放鬆,放下,平静.箫声也会让人鬆弛与平静. 箫声感动人,先感动的是自己!无法感动自己很难会感动别人. 若自己的心没有宁静,箫声所传递的还是自心的返照, 箫声怎能让人平静,狂心顿歇? 箫声如何?由心而发,所以我说箫是传心之器! 梁铭越教授说过"愈想表演好越失去自己";唯有让表演不是表演,那才能表现真如自在. 我很不喜欢表演,后来可以适应了,关键是把表演当作换地方玩,就是四处玩,莫怪我不认真. 只是分享罢了!

29
2018
10

文松谈尺八洞箫口风与音色控制

口风与音色控制音色在乐器本身上佔重要因素,例如材质,吹口,音孔与内径曲线都有相当多关键因素,先不谈乐器上的问题.就吹奏者的口风与气息控制上可以改变音色/共鸣效果来说说. 箫属于气鸣乐器,两端都是开口形气鸣,声波是由空气在吹口处产生的气鸣,其频率为管长与开口率为其波长要素,波长越长频率越低.根据这原理气鸣乐器的声音不是乐器震动的声波,只是气鸣腔的声波,与材质无关,但实际上竹材的种类,密度确有实际的影响,我?而造成共鸣效果不佳,这才是大多数. 来说口风与吹口间的关系,这是吹箫者的功课,有几个过程进阶 1箫声出现,但气声明显,沙沙声带著箫声,高音吹得很大声,低音吹得很小声, 觉得丹田力气不够.这个阶段是还没掌握到良好口风的情形.很多的气都浪费在外,不是气鸣用. 2.箫声已经可以很清楚,也吹得很圆,但是低音不够厚实,高音的音量小不了,低音音量大不了.这个阶段已经有较熟练的口风角度控制,但对于气束的缩放还没有掌握好. 3.箫声张力已经可以控制自如,但音色并没有变化性,只有吹出单一种箫声,不含多共鸣谐波的箫声. 这种情形或有乐器的因素,在吹奏者掌握气束角度与强弱上,还不够变化微调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