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2018
07

尺八历史简介

 

尺八历史简介

正面



背面                      

 

尺八的源由在许多国内外网站多有记载,以下文章多取材于国内外网页,试著将资料儘可能归类,吹尺八閒暇时,花一些时间瞭解一下尺八的历史,即使资料未必完全正确无误,部份资料内容也尚有争议,但是看一看不同的说法,应该也可以有不一样的感觉.

请注意:: 版权属下列连结之网站所有. 连结时若发生无法下载,请稍后再试,或原始网页已经移除.如果你希望取得更详实完整资讯,建议直接连结该网站.


22
2018
07

唐尺八内径数据开孔参数

唐尺八内径数据开孔参数

请注意:: 版权属下列连结之网站所有. 连结时若发生无法下载,请稍后再试,或原始网页已经移除.如果你希望取得更详实完整资讯,建议直接连结该网站.

再看法隆寺所藏之笛的资料【4】:
 

[内容提要]
尺八在魏晋之前称笛,魏晋时为长笛,唐时始称尺八。日本法隆寺秘藏的那支据说为圣德太子吹奏过的“笛”,同正仓院所藏8支尺八,取材及製作工艺完全相同,应是同一器物,只是时代不同,因此名称不同而已。唐代尺八至宋代演变为宋尺八,其后宋尺八又演变成南音尺八和今日的洞箫,宋尺八传到日本后又演变为今日的日本尺八。唐初吕才製作尺八,乃是对魏晋长笛的改进,今日正仓院藏存的8支唐代尺八,并不符合吕才的设计要求,说明吕才所设计的尺八,同荀勖设计的泰始笛一样,当时就未曾流传开来,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传承下来。
[类 别 词]
乐器史/音乐史
[关 键 词]
魏晋长笛/尺八/南音洞箫/箫
 
(一) 尺八,汉笛与魏晋长笛的传承
尺八是我国古代的一件重要吹奏乐器。如今提起尺八,知道的人已为数不多,熟悉它的人就更少。关于尺八,《中国音乐辞典》有如下说明:“尺八,古代吹奏乐器。唐代已出现,相传吕才善制此器”。若对这段文字细加推敲,就不难发现这段文字并没有把问题说明白。例如,善制尺八的吕才,乃是隋唐时期的人。据《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他于贞观3年之前就已製作出一套(十二支)“与律谐契”的尺八。由此可见,“唐代已出现”一语,并没有把尺八出现的具体时间说清楚。实际上尺八这种乐器,唐朝之前就早已存在,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唐以前叫笛,唐代始有尺八的称谓。
吕才之所以要製作尺八,乃是为了正雅乐;吕才所设计的尺八,乃是对魏晋长笛的继承和改进;至于魏晋长笛,实乃是汉笛的发展,汉笛又是京房对羌笛的改进。关于羌笛和汉笛之间的关系,东汉著名学者马融(79—166)的名篇《长笛赋》,可以作为证明。马融的《长笛赋》写道:
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吟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
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当簻便易持。易京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
君明所加孔后出,是为商声五音毕。
马融认定汉笛是从羌人那儿传过来的。按马融的说法,羌笛原本四孔(四孔是指连同被称作笛体中声的底孔在内,实际上只有三个指孔)。京房(前77—前37)在这种羌笛上加了一个后出孔,并将这个音孔奏出的音定为商声,从而使它能奏全宫、商、角、徵、羽五声。从“君明所加孔后出”的说明又可知,汉笛和羌笛一样,都是竖吹的笛。把后出孔定为商声,据说是因为“古笛筒音尚角”的缘故。
马融所说的双笛,除《长笛赋》中通篇所咏的用于“雅乐”的长笛而外,另一支为何种笛,未见交代。这种长笛,魏晋时期不仅延续了下来,而且又有了重大改进。原先经京房加孔的笛,只有四个指孔,只能奏出五声;而魏晋长笛已有了六个指孔,能奏全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等七声。此外,魏晋长笛的筒音(笛体中声),已不再是角音,因此荀勖于泰始十年(西元274年)制定笛律(即“荀勖笛律”)时,将按照他的笛律製作的笛(即“泰始笛”)的筒音(笛体中声)定为“角”,并说,“角声在笛体中,古之制也”。
这儿附带说一句,关于笛子的起源,《周礼‧春官》就有“笙师掌教吹竽、笙、埙、龠、箫、篪、笛、管”的记载,若此说可信,那麽笛本身就是汉族乐器。不过周代的这种笛,到了汉代可能已经绝迹,否则不会又有许多新的说法。至于汉代出现的笛,除了羌笛传入说而外,又有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说法,以及汉武帝时人丘仲造笛的说法。这些说法孰是孰非?笔者以为,可能全都正确。原来我国汉代以前,无论横吹还是竖吹的,统统都叫作笛,就同很多弹拨乐器于魏晋时期都被叫做琵琶一样。《周礼》所述之笛,丘仲所造之笛,张骞从西域带回之笛,我们无法判断它们为同一种样式。若不是同一种样式,它们之间又有些什麽区别,由于文字记载不详,笔者不敢妄加评论。但是马融《长笛赋》中所说之笛,其样式就比较明确,故而可以断定它是魏晋长笛的前身。
至于汉魏时期的竖“笛”,常被今人误认作“箫”。例如《中国音乐词典》“箫”条下的释文就说:“也称洞箫。单管,竖吹。汉代陶俑和北魏云岗石窟雕刻中已有吹箫的形象。”就因为这一缘故,上海博物馆 将馆藏的“古代雕塑”编成了《中国古代雕塑馆》一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其中“战国秦汉时期”部分的第六幅图之说明,就被说成“吹箫雕塑”。笔者一眼就看出所吹的不是“箫”,而是地地道道的“笛”——汉魏长笛。这尊雕塑形象生动,除演奏指法偏重于写意而外,所用之器的样式、演奏时的口型,都十分切近实际。该器长至腰下,若演奏者为中等身材,那麽该器之长应该是50釐米左右,相当于《晋书•律曆志》所载十二支“泰始笛”中的仲吕笛,与今日洞箫从吹口至调音孔的有效长度相近。细观演奏者吹奏时的口型,完全是吹奏尺八的样式。尺八的新月形吹口,比今日洞箫吹口宽,加上两端通洞,因此对演奏时口型的要求,与洞箫明显不同。这一点是不搞尺八与洞箫演奏的人所无法体味的。
关于魏晋长笛的具体样式,如今已不可考。至于“荀勖笛律”所说的“泰始笛”(由于此笛的製作规格制定于西晋泰始十年,后世故有此称谓),《宋书‧律志序》和《晋书‧律曆志》有详细的记载。“荀勖笛律”,乃是我国音乐史上的一篇极其重要的律学文献,“荀勖笛律”所说的乃是严格符合三分损益律之“泰始笛”的製作方法,因此它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乐器工艺史上一篇极其难得的竖笛製作文献。“荀勖笛律”所说的,乃是如何用三分损益法制作出符合十二律吕的十二支“泰始笛”。荀勖制定笛律和设计十二支“泰始笛”,乃是为了正雅乐;因为笛子“犹如锺磬”,有比较稳定音高的缘故。近年来,笔者对于“荀勖笛律”的研究和对“泰始笛”的複製,倾注了大部分精力。杨荫浏先生首先按照现代洞箫的样式製作过一支“黄锺笛”。杨先生所製作的,笔者认为应该称作“黄锺箫”,而不是黄锺笛。杨先生认为这支笛“基本符合”晋书所记载的要求。笔者认为,杨先生所据的黄锺正律是不可信的,因此结论也就不可信。笔者也曾按照日本现代尺八的样式製作过泰始笛,结果发现,这种笛虽然能符合三分损益律,但各个音孔的音高无法符合十二律吕【1】。近年来笔者又多次按照日本正仓院藏存的唐代尺八选材标准製作,结果发现,如此製作的泰始笛,它的绝对音高就能符合“黄锺正律”和由“黄锺正律”生出的十二律吕(笔者是用黄锺正律管校音的),因此各音孔之间的音程关系也就必然能符合三分损益律。泰始笛只要按照唐代尺八样式製作,就能符合十二律吕的事实,绝不是製作上偶然的巧合。这一事实充分证明,唐代尺八乃是魏晋长笛的延续和发展;尺八其器,唐代之前就有,只是唐以前叫笛,唐代始有尺八之名而已。

22
2018
07

唐尺八的制作数据比例参数


请注意版权属下列连结之网站所有. 连结时若发生无法下载,请稍后再试,或原始网页已经移除.如果你希望取得更详实完整资讯,建议直接连结该网站.

续   尺八源由-2
http://tw.myblog.yahoo.com/shakuhachi-taiwan/article?mid=234

 

尺八研究

文:上海艺术研究所 陈正生(2003/10/30)

http://suona.com/instr/ph200310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