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2019
01

排箫的手震音和气震腹吟简介

 

排笛的手震音和气震腹吟简介

文:国立关西高级农业职业学校  张仲良

国内对于中文撰写之排笛技巧研究之文,一向付之阙如。笔者在此抛砖引玉,若是诸位读者允许,我将陆续发表及分享这些技巧介绍。本短文先提手震音。

号称排笛的几种招牌技巧之中,首推手震音。我们在此先简介一番。

排笛的手震音与小提琴的揉弦类似。但是要用非常平顺而优雅的动作来做。大部份的排笛演奏者在短音管这端(左手)来手震音,但也有相反的。有时也可兼用,视效果而定。对使用左手震音者,若觉力不从心,可做一点重量训练。例如:可以一面看电视,一面左手拿个罐头食品震一震,直到习惯为止。如同练气震腹吟时,最后应该是自由,没有拘束的循环震动,让情绪尽情发挥。但开始练习时,可能要用造作的方法,要算拍子,每次震几下,但练习到最后应该要应用自如。至于要使用多少,是个人风格的问题。还有如何握排笛和手震的角度,也是要靠自己日积月累去揣摩,最好是多听甚至能多看各名家的演奏。

03
2019
01

竹埙製作的改进

 

竹埙製作的改进

文:上海艺术研究所陈正生

竹埙,作为一件新型乐器,笔者一见就对它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并撰《竹埙》一文刊载于《中国乐器资讯》2000年4月号。本人对竹埙感兴趣的原因,不仅是它那特异的音色和低沉的音区,能在民族乐队中发挥别种乐器不能替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竹埙对管乐器音乐声学的研究有著不可忽视的做用。这一点,本人将撰文《“开管”、“闭管”的分类法欠妥》进行分析。本文只讨论竹埙製作如何完善的问题。

竹埙是苏北农民乐手周寿荣所发明的。周寿荣给笔者的信,谈及了他对竹埙製作的完善和规范化问题所做的努力。笔者认为,周寿荣发明竹埙所用的是“超常思维”,而今却想用寻常思维方式来规范竹埙的製作,显然难以达到目的。

03
2019
01

羌笛 研究

 


文:上海艺术研究所  陈正生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朝诗人王之焕的这首《凉州词》,千百年来已成绝唱。“羌笛”与哀怨的送别诗《折杨柳》联繫在一起,似乎也反映了“羌笛”所特有的表现力。“羌笛”是笛,但是我国古代把横吹和竖吹的都叫笛。这羌笛究竟是什麽样?如今已不太容易说清楚。实际上羌笛乃是当时羌族的一件极普通的管乐器;正因为普通,不仅墓葬中至今没有发现其身影,民间也没有存留。这是什麽缘故?道理很简单,普通而又稚拙,就难免演化进步,也就早已被进化的后身所替代,其原型也就荡然无存了。想知道羌笛之样式的人,恐怕为数不少。当然,汉代的羌笛,决不是如今羌族双管簧哨乐器的“羌笛”。以下笔者就想通过对东汉著名学者马融《长笛赋》的解读,以及自己对古羌笛的製作验证,对古羌笛的形制作点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