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2019
01

对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律管应作进一步研究

 

对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律管应作进一步研究


 1972年春,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一套律管。该律管为竹质,长短不一,上有黄锺、大吕等十二律名,出土时插放于绣花袋内。这套律管经专家们鉴定,“各管尺度和音高均与汉制不符。以黄锺管为例,汉制长九寸,围径三分,频率则应为387.332V.D,合5479音分,其音高为G4-21。但这套竽律却无一管符合汉制。如以其黄锺管的长度和音高为基础,则其馀十一管都与三分损益所应有的长度和音高相去甚远”。因此得出的结论是:“这套竽律不是实用的乐器,而是为随葬製作的明器”(注一)。这一结论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细细想来亦有不少令人疑惑的地方。今将这些疑惑罗列于后,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关注,以期得到圆满解决。

03
2019
01

新笛

 

也 谈 新 笛

文:上海艺术研究所陈正生

看了孙沛元先生《谈谈新笛》一文,很早就想写点补充性质的文章,今日乘兴閒聊几句。

首先我想说明一下,看了孙沛元先生“新笛”一文,知道我的“新笛”理念同他是不尽相同的:孙先生的新笛是十一孔没膜大笛(大G调),我认定的新笛,是七孔没膜大G调笛。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长期不通;加上新笛的使用面不广,有些情况孙沛元先生可能不清楚。以下想说说这方面的情况。

民族乐队首先使用新笛的,恐怕是20世纪初期的上海大同乐会。当年大同乐会所製作的新笛,我的印象中可能还有一支存世。此器应该是郑觐文先生健在的时候(1935年之前)所制。郑觐文先生製作新笛之目的在于运用。可能有人会问,1933年4月9日晚,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为大同乐会拍摄《东方大乐》(即《国民大乐》,为参加1933年秋芝加哥万国博览会而易名)时的大乐队何以未见应用?由于大同乐会是业馀团体,参演人员不固定,这类中音乐器完全可能由专人演奏而演奏者未能出席,故而未见应用。这是完全可能的。另外,吾师甘涛教授(当年任中央广播电台国乐组组长)曾告知我,20世纪40年代,中央电台国乐组的民族乐队就使用过新笛。

03
2019
01

谈谈现代科技与笛子製作规范化

 

谈谈现代科技与笛子製作规范化

文:上海艺术研究所陈正生

一位笛子爱好者说,有位熟悉车床的电脑专家,想用电脑(编程)控制车床来製作笛子。这位元电脑专家认为,只要有可靠的资料,製作笛子时在开孔、划线等一系列的工艺操作上将会比手工製作更加精细。这位电脑专家还认为,这一方法若能成功并申请专利,应该具有应用价值。此外还听说,更有演奏家和笛子製作工艺的研究者,已在结合共同进行了这项研究。

专利的申请不难。原因是,专利只要求 " 新 " 。例如,20世纪30年代,张燮林设计的十一孔笛,近年有人在上面加了两个托,不仅申请了专利,而且还获得了文化部 " 科学进步三等奖 " ;又如,有人製作了玻璃仿玉笛,也同样获得了专家们的认可,也同样获得了专利;再如,按照民间乐器 " 筹 " ——或者是所谓的 " 贾湖骨笛 " 製作的中音管乐器,不也获得了专利?这些专利的获得,不都是因为 " 新 " 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