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2019
01

箫笛製作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箫笛製作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文:上海艺术研究所 陈正生

箫笛历史悠久,製作简易,使用方便,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深受人们喜爱。

箫笛的製作,建国以来虽然有较大的改进,但近年出现停滞现象。目前,箫笛的製作和研究,尚存在著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提高高档产品质量时,如何重视提高那些普及品的质量。

乐器性能的提高,应该表现在製作水平的提高上。製作水平的提高,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那就是既要讲求高档产品製作水平的提高,更要讲求普及品製作水平的提高。而在讲求经济效益的今天,普及品的製作往往容易被人忽视。而普及品的提高是有其深刻意义的。

03
2019
01

谈箫笛的“叉口”

 

谈箫笛的“叉口”


等差律(六个音孔之间的距离相等)的箫笛,第五孔同第六孔之间的音程为大二度,第六孔若用“叉口”指法(民间亦称它为“羊角”,就是按四、五孔,开一、二、三、六孔),则可用第五孔的音程约为130音分。解放后,箫笛大多数改用十二平均律,为了将第六孔的叉口音,调整得同第五孔为小二度关系,则有意识地将第六孔的孔位降低,这至今似乎已成为箫笛製作的定制。

第六孔孔位的调低和叉口指法的运用,保证了第六孔同第五孔之间准确的下行小二度关系;但第六孔的本孔音同第五孔之间,却已不再是大二度关系。为了使第六孔本孔音音高准确,演奏者都不得不凭藉听觉和气口控制来校正音高,演奏起来很不方便,但却无两全之法。

03
2019
01

对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律管应作进一步研究

 

对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律管应作进一步研究


 1972年春,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一套律管。该律管为竹质,长短不一,上有黄锺、大吕等十二律名,出土时插放于绣花袋内。这套律管经专家们鉴定,“各管尺度和音高均与汉制不符。以黄锺管为例,汉制长九寸,围径三分,频率则应为387.332V.D,合5479音分,其音高为G4-21。但这套竽律却无一管符合汉制。如以其黄锺管的长度和音高为基础,则其馀十一管都与三分损益所应有的长度和音高相去甚远”。因此得出的结论是:“这套竽律不是实用的乐器,而是为随葬製作的明器”(注一)。这一结论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细细想来亦有不少令人疑惑的地方。今将这些疑惑罗列于后,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关注,以期得到圆满解决。